建筑房间风压自然通风阻力特性实验及数值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 1.2.1 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 1.2.2 对房间风压自然通风相关问题的研究 | 第18-22页 |
| 1.3 本文的研究任务 | 第22-25页 |
| 1.3.1 问题的提出 | 第22页 |
| 1.3.2 本文的研究任务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房间风压自然通风风洞实验 | 第25-44页 |
| 2.1 风洞设备及测量系统 | 第25-26页 |
| 2.1.1 风洞设备 | 第25页 |
| 2.1.2 测量系统 | 第25-26页 |
| 2.2 实验设计 | 第26-32页 |
| 2.2.1 检测系统 | 第26页 |
| 2.2.2 房间原型及模型 | 第26-27页 |
| 2.2.3 实验系统 | 第27-30页 |
| 2.2.4 相似性分析 | 第30-31页 |
| 2.2.5 测压点位置 | 第31-32页 |
| 2.3 实验工况 | 第32-33页 |
|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3-42页 |
| 2.4.1 不同工况通风率大小 | 第34-39页 |
| 2.4.2 模型房间表面压力分布 | 第39-4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房间通风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4-57页 |
| 3.1 流量系数 | 第44-51页 |
| 3.1.1 进风窗流量系数 | 第44-48页 |
| 3.1.2 隔墙中间开门流量系数 | 第48-49页 |
| 3.1.3 隔墙一侧开门流量系数 | 第49-50页 |
| 3.1.4 房间综合流量系数 | 第50-51页 |
| 3.2 通风当量面积及通风率预测模型 | 第51-55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不同房间尺寸对通风率的影响 | 第57-76页 |
| 4.1 数值模型 | 第57-61页 |
| 4.1.1 控制方程 | 第57-59页 |
| 4.1.2 计算区域 | 第59-60页 |
| 4.1.3 网格划分 | 第60页 |
| 4.1.4 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 4.2 实验验证 | 第61-67页 |
| 4.2.1 单区房间模型(工况 1)的验证 | 第61-64页 |
| 4.2.2 双区房间模型(工况 2)的验证 | 第64-67页 |
| 4.3 不同房间尺寸对通风率的影响 | 第67-75页 |
| 4.3.1 关窗房间风压系数的分布 | 第67-70页 |
| 4.3.2 单区房间进深对通风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 4.3.3 双区房间隔墙门前后位置对通风率的影响 | 第71-7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五章 房间管流阻力特性和室内流场PIV实验 | 第76-98页 |
| 5.1 实验系统建立 | 第76-80页 |
| 5.1.1 物理问题 | 第76页 |
| 5.1.2 实验系统 | 第76-79页 |
| 5.1.3 测压布点 | 第79-80页 |
| 5.2 实验工况 | 第80-81页 |
| 5.3 房间阻力和流率的关系 | 第81-82页 |
| 5.4 流量系数 | 第82-87页 |
| 5.4.1 进风窗流量系数及比较 | 第82-85页 |
| 5.4.2 隔墙中间开门流量系数 | 第85-86页 |
| 5.4.3 隔墙一侧开门流量系数 | 第86-87页 |
| 5.5 管流中房间阻力特性 | 第87页 |
| 5.6 室内流场-PIV实验 | 第87-97页 |
| 5.6.1 PIV系统基本原理和结构 | 第87-89页 |
| 5.6.2 2D-PIV设备及技术参数 | 第89-90页 |
| 5.6.3 拍摄断面 | 第90页 |
| 5.6.4 实验结果 | 第90-97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结论及展望 | 第98-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 附录 1 | 第109-111页 |
| 附录 2 | 第111-112页 |
| 附录 3 | 第112-115页 |
| 附录 4 | 第115-116页 |
| 附录 5 | 第116-117页 |
| 附录 6 | 第117-11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8-119页 |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