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 | 第11-16页 |
1.1.1 好氧颗粒污泥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1.2 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 | 第11-12页 |
1.1.3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 第12-14页 |
1.1.4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1.2 混凝强化造粒机理 | 第16-20页 |
1.2.1 胶体絮凝机理 | 第16-18页 |
1.2.2 影响胶体絮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18-20页 |
1.2.3 混凝强化造粒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3 胞外聚合物 | 第20-23页 |
1.3.1 EPS的分类及分布 | 第20-21页 |
1.3.2 EPS的表面电荷及官能团 | 第21-22页 |
1.3.3 EPS对污泥絮凝性及沉降性的影响 | 第22页 |
1.3.4 EPS与污泥颗粒化的关系 | 第22-23页 |
1.4 3D-EEM技术 | 第23-25页 |
1.4.1 3D-EEM简介 | 第23-24页 |
1.4.2 影响三维荧光光谱图的主要因素 | 第24-25页 |
1.5 FTIR技术 | 第25-27页 |
1.5.1 FTIR技术简介 | 第25-26页 |
1.5.2 影响红外光谱的主要因素 | 第26-27页 |
1.6 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1.6.1 本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27页 |
1.6.2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7-29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7页 |
2.1 实验装置和运行参数 | 第29-30页 |
2.1.1 实验装置 | 第29页 |
2.1.2 运行参数 | 第29-30页 |
2.2 接种污泥和进水水质 | 第30-31页 |
2.2.1 接种污泥 | 第30页 |
2.2.2 进水水质 | 第30-31页 |
2.3 混凝剂的选择和投加量 | 第31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31-37页 |
2.4.1 污泥形态与理化特性分析 | 第32-33页 |
2.4.2 好氧颗粒污泥表面特性分析 | 第33页 |
2.4.3 COD、NH_4~+–N分析 | 第33页 |
2.4.4 EPS的提取及其主要成分分析 | 第33-36页 |
2.4.5 三维荧光光谱法 | 第36页 |
2.4.6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 | 第36-37页 |
3 好氧污泥颗粒化初始阶段颗粒污泥特性分析 | 第37-42页 |
3.1 PAC投加时期的确定 | 第37-38页 |
3.2 不同时间投加PAC时颗粒污泥的初步形成及其特性 | 第38-41页 |
3.2.1 颗粒污泥形成初期的外观形态变化 | 第38-39页 |
3.2.2 颗粒污泥形成初期的理化特性及去污特性 | 第39-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用三维荧光和红外技术分析颗粒污泥形成初期EPS的变化 | 第42-48页 |
4.1 3D-EEM技术分析污泥形成初期EPS的变化规律 | 第42-45页 |
4.1.1 EPS在颗粒污泥形成初期的三维荧光光谱图的变化 | 第42-44页 |
4.1.2 基于 3D-EEM分析EPS对颗粒污泥形成初期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 FTIR技术分析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初期EPS功能团的变化 | 第45-47页 |
4.2.1 分析EPS在颗粒污泥形成初期的红外光谱图变化 | 第45-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初期EPS主要组分分析 | 第48-55页 |
5.1 PAC投加时间对颗粒污泥强化造粒初期EPS变化的影响 | 第48-51页 |
5.1.1 颗粒污泥形成初期EPS、PN和PS含量的变化 | 第48-50页 |
5.1.2 颗粒污泥形成初期PN/ PS的变化 | 第50-51页 |
5.2 EPS含量与颗粒污泥特性的相关性 | 第51-54页 |
5.2.1 EPS含量与细胞表面相对疏水性的关系 | 第51-52页 |
5.2.2 EPS含量与污泥沉降性能的分析 | 第52-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结论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