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1.3 笔者兴趣 | 第8页 |
1.2 研究价值 | 第8-9页 |
1.2.1 理论价值 | 第8-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3.1 袁瑢 | 第9-10页 |
1.3.2 教学主张 | 第10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4.1 语文教学主张 | 第10-11页 |
1.4.2 语文教学风格 | 第11-13页 |
1.4.3 班主任工作 | 第13页 |
1.4.4 研究述评 | 第13页 |
1.5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3-14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6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第2章 袁瑢语文教学主张概述 | 第15-22页 |
2.1 建立科学化的识字教学体系 | 第15-18页 |
2.1.1 科学地编排识字教学内容 | 第15-17页 |
2.1.2 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 第17-18页 |
2.2 开展整体性的阅读教学 | 第18-22页 |
2.2.1 注重语文能力与一般能力的协调发展 | 第18-19页 |
2.2.2 坚持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有机统一 | 第19-20页 |
2.2.3 加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紧密结合 | 第20-22页 |
第3章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袁瑢识字教学主张研究 | 第22-28页 |
3.1 建构心理词典,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 第22-24页 |
3.2 符合汉字字形结构的特点,顺应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 第24-27页 |
3.2.1 感知和识记一定数量的笔画名称、独体字、偏旁部首 | 第25页 |
3.2.2 进行分析、综合与比较,抽象概括出汉字的构成规则 | 第25-26页 |
3.2.3 广泛应用上述概括了的汉字构成规则 | 第26-27页 |
3.3 运用结构重组规律,提高识字的效率 | 第27-28页 |
第4章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袁瑢阅读教学主张研究 | 第28-35页 |
4.1 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性感知 | 第28页 |
4.2 激活和丰富学生的认知图式 | 第28-31页 |
4.2.1 充分利用非语言文字信息 | 第29-30页 |
4.2.2 合理使用语言文字信息 | 第30-31页 |
4.2.3 设置以事件为单位的相关问题 | 第31页 |
4.3 促进读与写之间的迁移 | 第31-32页 |
4.4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 第32-35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35-4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35-36页 |
5.2 研究启示 | 第36-40页 |
5.2.1 加强识字教学编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 第36-37页 |
5.2.2 重视语文能力与一般能力的协调发展 | 第37-38页 |
5.2.3 注重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有机统一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4页 |
附件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