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2.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2 生态重要性识别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 研究进展评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基础收集处理 | 第15-2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5-18页 |
2.1.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5-17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7页 |
2.1.3 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2.2 数据获取 | 第18-21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18页 |
2.2.2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 第18-19页 |
2.2.3 遥感影像分类处理 | 第19-21页 |
3 曹妃甸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 第21-29页 |
3.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研究 | 第21-26页 |
3.1.1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变化分析 | 第21-23页 |
3.1.2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 第23-24页 |
3.1.3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分析 | 第24-26页 |
3.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26-29页 |
3.2.1 选取的景观指数及其生态学意义 | 第26-27页 |
3.2.2 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第27-29页 |
4 曹妃甸新区生态重要性识别 | 第29-41页 |
4.1 生态重要性内涵 | 第29页 |
4.2 土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4.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9-30页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页 |
4.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0-31页 |
4.2.4 指标等级的划分 | 第31-32页 |
4.3 土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因子分析与处理 | 第32-38页 |
4.3.1 植被覆盖度 | 第32-33页 |
4.3.2 距种子斑块的距离 | 第33-34页 |
4.3.3 距河流水系的距离及水体分布状况 | 第34页 |
4.3.4 地下水源保护区 | 第34-35页 |
4.3.5 距海岸线的距离 | 第35-36页 |
4.3.6 交通干线和城镇建设用地 | 第36页 |
4.3.7 人口聚集度 | 第36-37页 |
4.3.8 土地利用类型 | 第37-38页 |
4.4 评价因子数据库的建立 | 第38页 |
4.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5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 第41-53页 |
5.1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方法 | 第41-44页 |
5.1.1 CA模型 | 第41-42页 |
5.1.2 Markov模型 | 第42-43页 |
5.1.3 CA-Markov模型 | 第43-44页 |
5.2 曹妃甸新区总体功能定位及其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 第44页 |
5.2.1 曹妃甸新区土地利用功能定位 | 第44页 |
5.2.2 土地利用功能定位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 第44页 |
5.3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 第44-53页 |
5.3.1 获取模型运行基础数据。 | 第44-45页 |
5.3.2 创建Markov转移概率矩阵。 | 第45-46页 |
5.3.3 制定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转移概率修正规则 | 第46-47页 |
5.3.4 获取空间转移概率图集 | 第47-48页 |
5.3.5 设置模型参数 | 第48-49页 |
5.3.6 优化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5.3.7 结果合理性分析 | 第51-53页 |
6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作者简历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