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农业保险:福利效应与供给效率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导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4.1 农业保险的福利效应方面 | 第13-14页 |
1.4.2 农业保险的供给效率方面 | 第14-15页 |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1.5.3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第17页 |
1.6 预期目标及可能的创新 | 第17-19页 |
1.6.1 预期目标 | 第17-18页 |
1.6.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页 |
1.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19页 |
2.2 效率理论 | 第19-20页 |
2.3 保险效率理论 | 第20页 |
2.4 保险效率的构成 | 第20-22页 |
3 农业保险的定义、特征及功能定位 | 第22-29页 |
3.1 农业保险的定义 | 第22-23页 |
3.2 农业保险的特性 | 第23-27页 |
3.2.1 正外部性与准公共物品 | 第23-24页 |
3.2.2 道德风险问题严重 | 第24-25页 |
3.2.3 “三高”特征 | 第25-26页 |
3.2.4 区域差异明显 | 第26-27页 |
3.3 农业保险的功能定位 | 第27-29页 |
4 农业保险福利效应分析 | 第29-37页 |
4.1 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概况 | 第29-30页 |
4.2 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理 | 第30-32页 |
4.2.1 农户不投保的根源 | 第30-31页 |
4.2.2 对投保农户的影响 | 第31-32页 |
4.3 实证检验 | 第32-36页 |
4.3.1 模型设定 | 第32-33页 |
4.3.2 分析变量 | 第33-34页 |
4.3.3 数据说明 | 第34-35页 |
4.3.4 分析结果 | 第35-36页 |
4.4 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 第36-37页 |
5 我国农业保险机构经营效率的实证评估 | 第37-49页 |
5.1 农业保险机构的发展 | 第37-38页 |
5.2 理论模型选择与构建 | 第38-40页 |
5.3 样本选择与指标选取 | 第40-43页 |
5.3.1 样本选择 | 第40-41页 |
5.3.2 样本特征 | 第41-42页 |
5.3.3 指标选取 | 第42-43页 |
5.4 农业保险机构经营效率的实证评估 | 第43-45页 |
5.4.1 经营效率的总体变动 | 第43-44页 |
5.4.2 各类保险机构经营效率比较 | 第44-45页 |
5.5 我国农业保险机构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5-49页 |
5.5.1 Tobit回归模型概述 | 第45-46页 |
5.5.2 Tobit回归变量 | 第46-47页 |
5.5.3 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 第47-48页 |
5.5.4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48-49页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9-5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
参加过的学术会议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