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宜居重庆”背景下旧居住区改造综合评价研究--以人民村片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10页
图表目录第10-13页
1 绪论第13-29页
   ·研究背景第13-17页
     ·“宜居城市”的兴起第13页
     ·“宜居重庆”的提出第13-14页
     ·重庆市主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第14-15页
     ·居住区环境综合整治第15-17页
   ·问题提出第17-18页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第18-21页
     ·研究对象第18-20页
     ·基本概念第20-21页
   ·国内外“居住区综合评价”综述第21-27页
     ·居住区性能评价体系第21-22页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第22-25页
     ·“使用后评价”综述第25-27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7页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7-29页
     ·研究方法第27-28页
     ·研究框架第28-29页
2 重庆市主城旧居住区综合整治概况第29-42页
   ·重庆市居住区发展概况第29-32页
     ·旧居住区整治前主要问题第29-32页
     ·既有居住区特点第32页
   ·居民需求分析第32-33页
   ·重庆市住宅改造发展历程第33-34页
   ·重庆旧居住区改造案例第34-40页
     ·大坪正街居住区案例第34-37页
     ·民生路整治第37-39页
     ·石油测井小区第39-40页
   ·重庆市旧居住区综合整治特点第40-42页
     ·树立“宜居”之本第40页
     ·环境整治为主第40页
     ·塑造建筑风貌第40-42页
3 重庆市旧居住区综合改造评价系统第42-66页
   ·综合评价体系综述第42-47页
     ·综合评价的原则第43页
     ·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第43-44页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44页
     ·指标权重第44-45页
     ·评价方法第45-47页
   ·使用后评价方法第47-49页
     ·后评价步骤第47页
     ·后评价方法第47-49页
   ·确定评价目标与评价对象第49-50页
     ·评价目标第49页
     ·评价对象第49-50页
   ·居住区性能评价体系第50-59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第50-57页
     ·性能指标体系说明第57-58页
     ·专家赋权法定权重第58页
     ·加权评分法评分第58-59页
   ·居住区建筑环境评价第59-62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第59-60页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第60-61页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61-62页
   ·人文评价第62-64页
     ·评价指标体系第62-63页
     ·指标评价体系说明第63页
     ·Delphi 法确定权重第63-64页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第64页
   ·评价体系特点第64-66页
4 人民村片区旧居住区改造案例评价及分析第66-92页
   ·人民村居住区概况第66-74页
     ·实例选择标准第66页
     ·实例介绍第66-74页
   ·实例评价流程第74页
   ·居住区性能评价改造评价第74-80页
     ·居住区性能指标评分第74-80页
   ·人民村建筑环境使用后评价第80-85页
     ·主观评价量化第80-81页
     ·层次分析法求权重第81-84页
     ·用模糊集理论进行综合评价第84页
     ·综合评价结果第84-85页
   ·人民村人文评价第85-87页
     ·权重确定第85页
     ·隶属度确定第85-86页
     ·建立评语集第86页
     ·建立单级指标评价矩阵第86页
     ·模糊综合评价第86-87页
   ·评价结果及总结第87-92页
     ·评价结果第87-91页
     ·评价总结第91-92页
5 重庆市居住区综合改造策略及措施第92-116页
   ·整治观念与设计原则第92-95页
     ·观念构建第92-94页
     ·设计原则第94-95页
   ·改造方式和内容第95-99页
     ·改造方式第95-96页
     ·改造内容第96-99页
   ·重庆市旧居住区重点元素整治措施第99-116页
     ·节能改造第100-106页
     ·功能改造第106-107页
     ·美学改造第107-112页
     ·特色提炼与风貌传承第112-113页
     ·公众参与第113-116页
6 总结第116-118页
   ·研究总结第116页
   ·本研究局限性与不足第116页
   ·展望第116-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2页
附录第122-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文化村镇外部空间保护预警方法研究
下一篇:重庆市公租房规划及建筑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