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 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其创新性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3.3 论文创新性 | 第14-16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2.1 多环芳烃 | 第16-17页 |
2.1.1 多环芳烃的理化性质 | 第16页 |
2.1.2 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 | 第16-17页 |
2.1.3 多环芳烃的毒性特征及危害 | 第17页 |
2.2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2.2.1 生物刺激 | 第18页 |
2.2.2 表面活性剂增溶修复 | 第18页 |
2.2.3 生物联合修复 | 第18-19页 |
2.2.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 第19页 |
2.2.5 筛选或培育出具有更高PAHs降解能力的微生物 | 第19-20页 |
2.3 矿化垃圾的特性 | 第20页 |
2.4 矿化垃圾的综合利用 | 第20-22页 |
2.4.1 矿化垃圾处理废水 | 第20页 |
2.4.2 矿化垃圾与绿色植物废弃物改良盐碱土 | 第20-21页 |
2.4.3 用作填埋场日覆材料 | 第21-22页 |
第3章 试验方案与设计 | 第22-2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3.1.1 供试土壤和矿化垃圾 | 第22页 |
3.1.2 主要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22-23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23页 |
3.3 实验采样 | 第23-24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3.4.1 芘含量测定 | 第24页 |
3.4.2 FDA水解酶活性测定 | 第24页 |
3.4.3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24-25页 |
3.4.4 生态毒性的测定 | 第25页 |
3.4.5 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 第25-26页 |
第4章 矿化垃圾对不同浓度芘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分析 | 第26-36页 |
4.1 引言 | 第26-27页 |
4.2 不同浓度的芘污染土壤中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 第27-29页 |
4.2.1 FDA水解酶 | 第27-28页 |
4.2.2 多酚氧化酶 | 第28-29页 |
4.3 不同浓度芘污染土壤修复前后生态毒性的变化分析 | 第29-32页 |
4.3.1 发芽率 | 第29页 |
4.3.2 根伸长抑制率 | 第29-31页 |
4.3.3 茎伸长抑制率 | 第31-32页 |
4.3.4 发芽指数 | 第32页 |
4.4 芘的降解率和降解动力学方程 | 第32-34页 |
4.5 小结 | 第34-36页 |
第5章 矿化垃圾强化微生物修复芘污染土壤的效果和作用机制分析 | 第36-48页 |
5.1 引言 | 第36页 |
5.2 修复期内土壤中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 第36-38页 |
5.2.1 FDA水解酶 | 第36-37页 |
5.2.2 多酚氧化酶 | 第37-38页 |
5.3 修复前后土壤生态毒性的变化分析 | 第38-41页 |
5.3.1 发芽率 | 第38-39页 |
5.3.2 根伸长抑制率 | 第39-40页 |
5.3.3 茎伸长抑制率 | 第40-41页 |
5.3.4 发芽指数 | 第41页 |
5.4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41-45页 |
5.4.1 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分类学鉴定 | 第41-44页 |
5.4.2 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 第44页 |
5.4.3 土壤中微生物的总量分析 | 第44-45页 |
5.5 修复期内芘的降解率及降解动力学方程 | 第45-46页 |
5.6 小结 | 第46-4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