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19-21页 |
1.3.1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1.3.2 基础理论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思路、方法、拟解决关键问题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21-2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思路与流程 | 第22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4 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23页 |
1.4.5 可能创新的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互联网专车监管的理论分析 | 第25-35页 |
2.1 互联网专车产生原因 | 第25-26页 |
2.1.1 出租行业特殊性触发政府监管失灵 | 第25-26页 |
2.1.2“互联网+”催生并推动专车发展 | 第26页 |
2.2 互联网专车特点 | 第26-27页 |
2.2.2 互联网专车具有“互联网+”和共享特性 | 第26页 |
2.2.3 互联网专车服务具有创新性 | 第26-27页 |
2.3 互联网专车分类及发展趋势 | 第27-29页 |
2.3.1 互联网专车运营状况分类 | 第27-28页 |
2.3.2 互联网专车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2.4 对互联网专车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 第29-33页 |
2.4.1 互联网专车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 第29-30页 |
2.4.2 互联网专车平台的天然垄断特性 | 第30页 |
2.4.3 互联网专车的信息不对称性 | 第30-32页 |
2.4.4 互联网专车的负外部性 | 第32-33页 |
2.5 对互联网专车监管可行性分析 | 第33-35页 |
2.5.1 社会可行性 | 第33页 |
2.5.2 组织可行性 | 第33-34页 |
2.5.3 技术可行性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广州市互联网专车政府监管现状分析 | 第35-47页 |
3.1 广州市互联网专车的营运状况 | 第35-39页 |
3.1.1 广州市互联网专车市场的构成情况 | 第35-37页 |
3.1.2 广州市互联网专车的负外部性 | 第37-39页 |
3.2 广州市对互联网专车的监管现状 | 第39-43页 |
3.2.1 监管主体 | 第40页 |
3.2.2 监管法律依据 | 第40-41页 |
3.2.3 监管具体方式 | 第41-43页 |
3.3 广州市互联网专车政府监管难度大 | 第43-45页 |
3.3.1 法律法规不匹配 | 第43页 |
3.3.2 对互联网专车监督难度大 | 第43-45页 |
3.4 监管失灵的原因分析 | 第45-47页 |
3.4.1 公共选择失效导致立法滞后 | 第45页 |
3.4.2 政府监管的缺位 | 第45-46页 |
3.4.3 监管环境恶化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对专车监管的经验及启示 | 第47-54页 |
4.1 国外对互联约租车监管的经验及启示 | 第47-49页 |
4.1.1 对美国对互联网专车的监管措施的研究 | 第47-48页 |
4.1.2 加拿大对互联网专车的监管措施和特点 | 第48-49页 |
4.1.3 其他国家的监管措施 | 第49页 |
4.2 对规范中国互联网专车市场的启示 | 第49-50页 |
4.2.1 加强互联网专车的科学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 | 第49页 |
4.2.2 加强对互联网专车的监督管理,促进合理竞争 | 第49-50页 |
4.3 国内各主要城市对互联网专车监管经验及启示 | 第50-53页 |
4.3.1 上海对互联网专车的监管 | 第50-52页 |
4.3.2 北京市对互联网专车监管措施 | 第52-53页 |
4.4 北京、上海两市互联网专车监管对广州的启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完善广州互联网专车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 第54-62页 |
5.1 科学性的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54-55页 |
5.1.1 国家做好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 | 第54-55页 |
5.1.2 从微观领域范畴推进地方法规出台 | 第55页 |
5.2 监管思维转型创新,推进体系建设 | 第55-57页 |
5.2.1 转型“互联网+监管”的思维 | 第55-56页 |
5.2.2 建立新型“政府+平台”合作监管体系 | 第56-57页 |
5.2.3 社会治理理论视角下实现平台自律监管 | 第57页 |
5.3 构建道路信用体系,降低监管成本 | 第57-58页 |
5.3.1 建立企业与政府沟通机制 | 第58页 |
5.3.2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 第58页 |
5.4 整合监管资源,实现跨界综合治理 | 第58-59页 |
5.5 实现传统出租车与互联网专车融合发展 | 第59-60页 |
5.5.1 对传统出租行业进行彻底改革 | 第59-60页 |
5.5.2 对建立出租汽车行业统一的监管框架 | 第60页 |
5.6 优化资源配置,供给侧改革解决矛盾 | 第60-62页 |
5.6.1 鼓励发展“合乘”模式的顺风车 | 第60-61页 |
5.6.2 优化城市公交服务,提升乘坐体验品质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