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 冲击地压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冲击地压概述 | 第10页 |
1.2.2 冲击地压分类 | 第10-11页 |
1.2.3 冲击地压机理 | 第11-12页 |
1.2.4 冲击地压监测及预测预报的现状 | 第12页 |
1.2.5 冲击地压的防治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国内外冲击地压巷道支护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国内外锚杆支护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冲击地压巷道锚杆支护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6 锚杆支护冲击地压巷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8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弱冲击地压巷道支护原理 | 第20-30页 |
2.1 冲击地压发生的能量条件 | 第20页 |
2.2 巷道弱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 第20-27页 |
2.3 弱冲击地压巷道的支护原理 | 第27-30页 |
3 锚杆支护弱冲击地压巷道原理 | 第30-46页 |
3.1 锚杆种类及构件 | 第30-31页 |
3.1.1 锚杆种类 | 第30页 |
3.1.2 锚杆的组成及作用 | 第30-31页 |
3.2 锚杆支护理论 | 第31-34页 |
3.3 锚杆分级支护冲击地压机理分析 | 第34-45页 |
3.3.1 锚杆支护弱冲击地压巷道细观机理 | 第34-36页 |
3.3.2 锚杆支护弱冲击地压巷道能量机理 | 第36-37页 |
3.3.3 基于损伤力学的锚杆支护冲击地压巷道宏观机理 | 第37-40页 |
3.3.4 损伤本构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40-41页 |
3.3.5 基于损伤本构模型的锚固体冲击危险性分析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FLAC数值模拟分析 | 第46-56页 |
4.1 软件简介 | 第46-47页 |
4.2 龙固矿7303工作面回风巷模拟 | 第47-54页 |
4.2.1 模型建立 | 第47-50页 |
4.2.2 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现场应用及结果 | 第56-68页 |
5.1 冲击危险分析 | 第56-58页 |
5.1.1 龙固矿西翼采区7303工作面概况 | 第56-57页 |
5.1.2 龙固矿7303工作面冲击危险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58页 |
5.2 7303工作面回风巷冲击危险性预测 | 第58-60页 |
5.2.1 综合指数法的冲击危险性预测原理[-] | 第58页 |
5.2.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冲击危险性预测 | 第58-60页 |
5.3 龙固矿7303工作面回风巷支护 | 第60-62页 |
5.4 巷道锚杆支护效果检测方法 | 第62-67页 |
5.4.1 经验观察法 | 第62-63页 |
5.4.2 位移检测法 | 第63-65页 |
5.4.3 电磁辐射法 | 第65-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 | 第78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
B.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