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案情与争议焦点 | 第13-17页 |
(一) 案情介绍 | 第13-14页 |
(二) 争议焦点 | 第14-17页 |
1. 本案被告人滥用毒品产生幻觉后的行为应否认定为犯罪 | 第14-15页 |
2. 本案被告人劫持汽车的行为是否达到定罪程度 | 第15-16页 |
3. 本案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还是劫持汽车罪 | 第16-17页 |
二、行为人吸毒劫车的主观状态 | 第17-19页 |
(一) 行为人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 | 第17-18页 |
1. 吸毒后出现的病理状态 | 第17页 |
2. 本案被告人吸毒后出现的病理状态 | 第17-18页 |
(二) 本案被告人吸毒劫车的主观状态 | 第18-19页 |
三、劫车手段性质 | 第19-21页 |
(一) “暴力”方法 | 第20页 |
(二) “胁迫”方法 | 第20页 |
(三) 其他方法 | 第20页 |
(四) 本案被告人的劫车手段 | 第20-21页 |
四、吸毒劫车侵害的社会关系 | 第21-25页 |
(一) 对象分析 | 第21-23页 |
1. “劫持”对象是否包括小型汽车 | 第22页 |
2. “劫持”对象是否包括火车、电车 | 第22-23页 |
3. “劫持”对象是否包括废弃的汽车 | 第23页 |
(二) 对“不特定”的解析 | 第23-25页 |
1. “不特定”的涵义 | 第23-24页 |
2. “不特定”具有客观性 | 第24页 |
3. 对“不特定”的认识不宜绝对化 | 第24页 |
4. “多数人”的理解不宜绝对化 | 第24-25页 |
五、行为人“自首”行为的辨析 | 第25-28页 |
(一) 自首成立条件 | 第25-27页 |
1. 犯罪分子必须自动投案 | 第25-26页 |
2. 犯罪分子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 第26页 |
3. 犯罪分子愿意接受司法机关的追诉和审判 | 第26-27页 |
(二) 本案具体分析 | 第27-28页 |
1. 本案被告人不成立自首 | 第27页 |
2. 本案被告人的从宽情节 | 第27-28页 |
六、本案结论及延展性思考 | 第28-32页 |
(一) 本案结论 | 第28-30页 |
1. 本案被告人吸食毒品后劫持汽车的行为构成犯罪 | 第28页 |
2. 本案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劫持汽车罪 | 第28-29页 |
3. 本案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劫持汽车罪既遂 | 第29页 |
4. 本案被告人处刑三年合法合理 | 第29-30页 |
(二) 劫持汽车罪的法定刑宜调整 | 第30-32页 |
1. 从犯罪构成要件分析 | 第30页 |
2. 从本罪与相似罪名间的联系分析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