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盆地黄金带油田沙一段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4页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0.2.1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0.2.2 油水识别研究现状 | 第10页 |
0.2.3 油水分布研究现状 | 第10页 |
0.2.4 剩余油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2.5 研究区域勘探开发现状 | 第11-12页 |
0.2.6 发展趋势 | 第12页 |
0.3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0.3.1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0.3.2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4-21页 |
1.1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5-17页 |
1.2 构造及其演化 | 第17-21页 |
1.2.1 构造发育特征 | 第17-20页 |
1.2.2 构造演化史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储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 | 第21-26页 |
2.1 储层沉积微相 | 第21-24页 |
2.2 主力层沙一段砂体分布规律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储层四性特征与四性关系 | 第26-32页 |
3.1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26-29页 |
3.1.1 岩性特征 | 第26页 |
3.1.2 物性特征 | 第26-27页 |
3.1.3 电性特征 | 第27页 |
3.1.4 含油性特征 | 第27-28页 |
3.1.5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 第28页 |
3.1.6 物性与含油性关系 | 第28页 |
3.1.7 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关系 | 第28-29页 |
3.2 储层四性标准 | 第29-32页 |
3.2.1 岩性标准 | 第29页 |
3.2.2 物性标准 | 第29-30页 |
3.2.3 电性标准 | 第30-31页 |
3.2.4 含油性标准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储层测井二次解释 | 第32-40页 |
4.1 测井资料预处理 | 第32-33页 |
4.2 物性参数计算模型 | 第33-37页 |
4.2.1 泥质含量计算模型 | 第33-34页 |
4.2.2 粒度中值计算模型 | 第34-35页 |
4.2.3 孔隙度计算模型 | 第35页 |
4.2.4 渗透率计算模型 | 第35-36页 |
4.2.5 含油饱和度计算模型 | 第36-37页 |
4.3 测井二次解释结果 | 第37-40页 |
4.3.1 储层油(气)、水、干判别标准 | 第37-38页 |
4.3.2 二次解释验证 | 第38-39页 |
4.3.3 二次解释变化情况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油气分布特征 | 第40-56页 |
5.1 油气层纵向分布特征 | 第40-42页 |
5.2 油气层平面分布特征 | 第42-51页 |
5.3 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 第51-56页 |
第六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可采储量评价 | 第56-68页 |
6.1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56-64页 |
6.1.1 剩余油类型与分布规律 | 第56-61页 |
6.1.2 水淹层平面与纵向分布规律 | 第61-64页 |
6.2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 第64页 |
6.3 目前开发存在问题 | 第64-65页 |
6.4 剩余可采储量评价 | 第65-68页 |
6.4.1 可动剩余油储量丰度平面分布特征 | 第65-66页 |
6.4.2 纵向储量动用及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