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辽河盆地黄金带油田沙一段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创新点摘要第6-9页
前言第9-14页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0.2.1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第9-10页
        0.2.2 油水识别研究现状第10页
        0.2.3 油水分布研究现状第10页
        0.2.4 剩余油研究现状第10-11页
        0.2.5 研究区域勘探开发现状第11-12页
        0.2.6 发展趋势第12页
    0.3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2-14页
        0.3.1 技术路线第12页
        0.3.2 研究内容第12-14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第14-21页
    1.1 地层发育特征第15-17页
    1.2 构造及其演化第17-21页
        1.2.1 构造发育特征第17-20页
        1.2.2 构造演化史第20-21页
第二章 储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第21-26页
    2.1 储层沉积微相第21-24页
    2.2 主力层沙一段砂体分布规律第24-26页
第三章 储层四性特征与四性关系第26-32页
    3.1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第26-29页
        3.1.1 岩性特征第26页
        3.1.2 物性特征第26-27页
        3.1.3 电性特征第27页
        3.1.4 含油性特征第27-28页
        3.1.5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第28页
        3.1.6 物性与含油性关系第28页
        3.1.7 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关系第28-29页
    3.2 储层四性标准第29-32页
        3.2.1 岩性标准第29页
        3.2.2 物性标准第29-30页
        3.2.3 电性标准第30-31页
        3.2.4 含油性标准第31-32页
第四章 储层测井二次解释第32-40页
    4.1 测井资料预处理第32-33页
    4.2 物性参数计算模型第33-37页
        4.2.1 泥质含量计算模型第33-34页
        4.2.2 粒度中值计算模型第34-35页
        4.2.3 孔隙度计算模型第35页
        4.2.4 渗透率计算模型第35-36页
        4.2.5 含油饱和度计算模型第36-37页
    4.3 测井二次解释结果第37-40页
        4.3.1 储层油(气)、水、干判别标准第37-38页
        4.3.2 二次解释验证第38-39页
        4.3.3 二次解释变化情况第39-40页
第五章 油气分布特征第40-56页
    5.1 油气层纵向分布特征第40-42页
    5.2 油气层平面分布特征第42-51页
    5.3 油气分布控制因素第51-56页
第六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可采储量评价第56-68页
    6.1 剩余油分布规律第56-64页
        6.1.1 剩余油类型与分布规律第56-61页
        6.1.2 水淹层平面与纵向分布规律第61-64页
    6.2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第64页
    6.3 目前开发存在问题第64-65页
    6.4 剩余可采储量评价第65-68页
        6.4.1 可动剩余油储量丰度平面分布特征第65-66页
        6.4.2 纵向储量动用及剩余油分布状况第66-68页
结论第68-69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变桨控制及载荷仿真研究
下一篇:基于SVM-HMM混合模型的癫痫信号的特征提取与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