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建筑业的能源危机 | 第10-12页 |
1.1.2 对中小学建筑节能设计势在必行 | 第12-13页 |
1.1.3 提出研究课题 | 第13页 |
1.2 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2.1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2.2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5 研究的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中小学建筑节能综述 | 第20-35页 |
2.1 国外中小学建筑节能发展概况 | 第20-25页 |
2.1.1 英国 | 第21-23页 |
2.1.2 美国 | 第23-25页 |
2.2 我国中小学建筑节能发展概况 | 第25-29页 |
2.2.1 建筑节能理论研究概况 | 第25-27页 |
2.2.2 学校建筑节能理论研究概况 | 第27-28页 |
2.2.3 中小学建筑节能实践概况 | 第28-29页 |
2.3 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节能发展概况 | 第29-32页 |
2.3.1 寒冷地区气候特征 | 第29-31页 |
2.3.2 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能耗组成 | 第31-32页 |
2.4 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节能设计规定分析 | 第32-34页 |
2.4.1 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节能设计规定 | 第32-33页 |
2.4.2 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节能设计分析 | 第33-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节能现状调研 | 第35-46页 |
3.1 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概况及特点 | 第35-37页 |
3.1.1 寒冷地区中小学建设概况 | 第35页 |
3.1.2 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特点 | 第35-37页 |
3.2 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节能设计调研 | 第37-43页 |
3.2.1 规划设计调研 | 第37-39页 |
3.2.2 建筑设计调研 | 第39-43页 |
3.2.3 可再生能源运用调研 | 第43页 |
3.3 建筑节能分析软件介绍 | 第43-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 第46-70页 |
4.1 群体布局策略 | 第46-52页 |
4.1.1 合理学校选址 | 第46-47页 |
4.1.2 完善学校布局 | 第47-48页 |
4.1.3 有效组织通风 | 第48-50页 |
4.1.4 充分利用日照 | 第50-52页 |
4.2 单体设计策略 | 第52-64页 |
4.2.1 优化体形系数 | 第52-55页 |
4.2.2 平面合理分区 | 第55-56页 |
4.2.3 组织自然通风 | 第56-59页 |
4.2.4 提高围护体系节能性能 | 第59-64页 |
4.3 建立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策略 | 第64-69页 |
4.3.1 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 第64-65页 |
4.3.2 太阳能的运用 | 第65-67页 |
4.3.3 地热能的运用 | 第67-69页 |
4.3.4 风能等其它能源的运用 | 第69页 |
4.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节能典型案例与试设计分析 | 第70-89页 |
5.1 针对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节能的典型案例 | 第70-80页 |
5.1.1 北京四中长阳校区 | 第70-74页 |
5.1.2 北京金茂府小学 | 第74-77页 |
5.1.3 天津生态城低能耗中学 | 第77-80页 |
5.2 大连某中学建筑节能试设计 | 第80-88页 |
5.2.1 规划节能设计 | 第80-83页 |
5.2.2 单体节能设计 | 第83-87页 |
5.2.3 可再生能源的运用 | 第87-88页 |
5.3 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A 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判定表 | 第95-99页 |
附录B 国内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节能案例整理 | 第99-110页 |
附录C 国外中小学建筑节能案例整理 | 第110-13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