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有关乡村治理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 | 第14-17页 |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的难点 | 第18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4页 |
2.1 治理理论 | 第19-21页 |
2.2 乡村治理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 第21-24页 |
2.2.1 乡村概念 | 第21页 |
2.2.2 乡村治理 | 第21-22页 |
2.2.3 乡村治理现代化 | 第22-24页 |
3 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 | 第24-32页 |
3.1 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 | 第24-26页 |
3.1.1 新中国建立前 | 第24-25页 |
3.1.2 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 | 第25-26页 |
3.1.3 改革开放后 | 第26页 |
3.2 我国乡村治理的现状 | 第26-32页 |
3.2.1 对沪皖两村的观察 | 第27-28页 |
3.2.2 乡村治理问题 | 第28-30页 |
3.2.3 乡村治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第30-32页 |
4.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条件 | 第32-37页 |
4.1 新常态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 第32-33页 |
4.2 农民流动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驱动力 | 第33-34页 |
4.3 社会组织发展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多元主体 | 第34-35页 |
4.4 政府体制改革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政治环境 | 第35页 |
4.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价值信仰 | 第35-36页 |
4.6 依法执政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政治保障 | 第36-37页 |
5 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 第37-45页 |
5.1 抓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 第37-41页 |
5.1.1 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厘清乡村治理事权 | 第37-38页 |
5.1.2 改革公共财政,夯实乡村治理财力基础 | 第38页 |
5.1.3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促进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相协调 | 第38-39页 |
5.1.4 加快自治组织发展,加强乡村自治组织服务功能 | 第39-40页 |
5.1.5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确保乡村治理现代化稳步推进 | 第40页 |
5.1.6 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增强乡村治理活力 | 第40-41页 |
5.1.7 强化市场机制作用,提高乡村治理效率 | 第41页 |
5.2 强化落实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保障性工作 | 第41-45页 |
5.2.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41-42页 |
5.2.2 完善以法律制度为治理活动的程序性框架 | 第42-43页 |
5.2.3 构建以协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治理权力结构 | 第43页 |
5.2.4 形成以公共责任为主要标准的治理绩效监督 | 第43-44页 |
5.2.5 打造以综合信息平台为主要载体的治理技术支持 | 第44页 |
5.2.6 推进以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为基本要求的现代治理政治建设 | 第44-45页 |
6 基本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45-48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45-4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作者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