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皮科论文--现代医学皮肤病、性病论文

“天然植物抗菌液”的抑菌性能及其在皮肤创伤溃疡愈合中的作用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写词表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1.1 致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第13-17页
        1.1.1 致病微生物的概述第13页
        1.1.2 生物被膜的概述第13-14页
        1.1.3 微生物被膜的形成第14页
        1.1.4 生物被膜的检测第14-15页
        1.1.5 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方式第15-17页
    1.2 传统中草药的抑菌防治作用第17-18页
        1.2.1 中草药单体的抑菌作用第18页
        1.2.2 中草药复方的抑菌作用第18页
    1.3 中草药与西药的协同抑菌作用第18-19页
    1.4 皮肤创伤愈合的概述第19-20页
    1.5 创伤愈合的过程第20-23页
        1.5.1 凝血与炎症反应第20页
        1.5.2 细胞的增殖第20-22页
        1.5.3 基质的成熟与重塑第22-23页
    1.6 生长因子与创伤愈合的关系第23-24页
    1.7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4页
    1.8 课题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天然植物抗菌液”的抑菌性能及机理初探第26-49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实验材料第26-29页
        2.2.1 主要仪器第26-27页
        2.2.2 实验试剂与菌株第27页
        2.2.3 主要试剂配制第27-29页
    2.3 实验内容第29-33页
        2.3.1 菌悬液的制备第29-30页
        2.3.2 抑菌性能的试验第30页
        2.3.3 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FC)/(MBC)第30-31页
        2.3.4 抑菌活力的测定第31页
        2.3.5 白色念珠菌生长曲线的绘制第31-32页
        2.3.6 白念珠菌细胞完整性的分析与测定第32页
        2.3.7 白念珠菌表面亚显微结构的观察第32-33页
        2.3.8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3页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3-46页
        2.4.1 抑菌性能的评价第33-36页
        2.4.2 倍比稀释法测定MIC与MFC/MBC的结果第36-39页
        2.4.3 牛津杯(管碟)法测定MIC与MFC的结果第39-40页
        2.4.4 抑菌活力曲线第40-41页
        2.4.5 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曲线第41-42页
        2.4.6 白念珠菌细胞壁的完整性测定结果第42-43页
        2.4.7 白念珠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测定结果第43-44页
        2.4.8 白念珠菌细胞的通透性测定结果第44-45页
        2.4.9 菌体表面亚显微结构的观察第45-46页
    2.5 讨论第46-48页
    2.6 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对小鼠皮肤创伤溃疡愈合速率的比较第49-75页
    3.1 引言第49页
    3.2 实验材料第49-52页
        3.2.1 实验动物与分组第49-50页
        3.2.2 主要仪器第50-51页
        3.2.3 实验试剂与菌株第51页
        3.2.4 主要试剂配制第51-52页
    3.3 实验内容第52-57页
        3.3.1 建立小鼠皮肤伤口溃疡模型第52-53页
        3.3.2 给药治疗第53页
        3.3.3 标本的取材及处理第53-54页
        3.3.4 石蜡包埋切片的制作第54-55页
        3.3.5 免疫组织化学切片的制作第55-56页
        3.3.6 创面愈合率的观察指标与检测第56-57页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7-70页
        3.4.1 一般生活情况的观察第57-59页
        3.4.2 创面溃疡愈合率的比较第59-63页
        3.4.3 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分析第63-67页
        3.4.4 免疫组织化学切片的观察第67-70页
    3.5 讨论第70-74页
    3.6 小结第74-75页
致谢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第84-85页
个人简历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超高层双塔刚性连接连体结构的分析和设计
下一篇:地下空间开发诱发临近地铁风险与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