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导论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审前程序中检察机关预防刑事错案的职能概述 | 第12-25页 |
| 第一节 刑事错案的基本问题 | 第12-18页 |
| 一、学界对刑事错案概念的不同判断标准 | 第12-14页 |
| 二、刑事错案的本质及表现形式 | 第14-16页 |
| 三、刑事错案的危害 | 第16-18页 |
| 第二节 审前程序中检察机关的职能分析 | 第18-20页 |
| 一、侦查监督环节的职能及作用 | 第19页 |
| 二、审查批捕环节的职能及作用 | 第19-20页 |
| 三、审查起诉环节的职能及作用 | 第20页 |
| 第三节 审前程序中检察机关预防刑事错案的必要性 | 第20-25页 |
| 一、审前程序中检察人员不当行为引发刑事错案的实证分析 | 第20-22页 |
| 二、审前程序中检察人员出现问题的严重后果 | 第22-23页 |
| 三、审前程序中检察人员预防刑事错案的重要性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审前程序中检察机关预防刑事错案之不足 | 第25-33页 |
| 第一节 检察人员个体因素 | 第25-26页 |
| 一、传统法律文化对检察人员执法观念的消极影响 | 第25页 |
| 二、检察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 第25-26页 |
| 第二节 组织内部管理因素 | 第26-27页 |
| 一、不合理的考评机制 | 第26-27页 |
| 二、不科学的指导决策机制 | 第27页 |
| 第三节 诉讼运行机制因素 | 第27-30页 |
| 一、辩护权得不到充分的运用 | 第27-28页 |
| 二、证据材料得不到完整的展示 | 第28页 |
| 三、非法证据得不到有效的排除 | 第28页 |
| 四、检警关系协调不足 | 第28-29页 |
| 五、刑事错案追责机制不健全 | 第29-30页 |
| 第四节 外部环境因素 | 第30-33页 |
| 一、地方党政机关的压力 | 第31页 |
| 二、被害人和公众的道德绑架 | 第31页 |
| 三、媒体案件报道的舆论压力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域外检察机关预防刑事错案之经验借鉴 | 第33-39页 |
| 第一节 英美法系检察机关预防刑事错案的基本对策 | 第33-35页 |
| 一、英国检察机关预防刑事错案的实践 | 第33-34页 |
| 二、美国检察机关预防刑事错案的实践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大陆法系检察机关预防刑事错案的基本对策 | 第35-36页 |
| 一、日本检察机关预防刑事错案的实践 | 第35页 |
| 二、德国检察机关预防刑事错案的实践 | 第35-36页 |
| 第三节 域外检察机关预防错案作法对我国预防错案的启示 | 第36-39页 |
| 一、加强对侦查机关的制约 | 第36-37页 |
| 二、规范起诉阶段的诉讼行为 | 第37页 |
| 三、尊重和保障辩方诉讼权利 | 第37页 |
| 四、合理评价检察人员的行为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强化审前程序中检察机关预防刑事错案的对策 | 第39-45页 |
| 第一节 强化诉讼主体能力意识 | 第39-40页 |
| 一、树立现代司法理念 | 第39页 |
| 二、增强检察能力素养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优化检察机关的内部管理 | 第40页 |
| 一、建立合理的检察考评机制 | 第40页 |
| 二、建立科学的指导决策机制 | 第40页 |
| 第三节 规范检察机关的工作机制 | 第40-43页 |
| 一、有效行使侦查监督权 | 第40-41页 |
| 二、正确行使审查批捕权 | 第41-42页 |
| 三、合理行使审查起诉权 | 第42页 |
| 四、构建良好的检警关系 | 第42-43页 |
| 五、完善刑事错案追责制度 | 第43页 |
| 第四节 营造良好的检察外部环境 | 第43-45页 |
| 一、加强检察机关审前业务的公开 | 第43-44页 |
| 二、避免行政干预检察业务 | 第44页 |
| 三、正确对待公众舆论压力 | 第44-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