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整车设计与计算论文--整车性能计算论文

汽车四轮定位参数的稳健设计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18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第16-18页
第2章 理论基础分析与研究方法选择第18-44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四轮定位参数与整车性能的关系第18-29页
        2.2.1 主销内倾角与后倾角对转向回正力矩的影响第19-23页
            2.2.1.1 垂向力的作用第20页
            2.2.1.2 侧向力的作用第20-22页
            2.2.1.3 纵向力的作用第22-23页
            2.2.1.4 主销内倾角与后倾角的发展趋势第23页
        2.2.2 车轮外倾角与前束角对轮胎磨损的影响第23-29页
            2.3.2.1 轮胎刷子模型第23-27页
            2.3.2.2 定位参数对轮胎起滑点的影响第27-28页
            2.3.2.3 外倾角与前束角的发展趋势第28-29页
    2.3 稳健性设计理论第29-42页
        2.3.1 基本理论第29-32页
            2.3.1.1 产品质量特性第29-30页
            2.3.1.2 产品质量特性的影响因素第30页
            2.3.1.3 产品质量模型第30-31页
            2.3.1.4 质量损失函数第31页
            2.3.1.5 稳健性设计步骤第31-32页
        2.3.2 稳健性设计方法第32-39页
            2.3.2.1 Taguchi稳健性设计第32-33页
            2.3.2.2 6sigma稳健性设计第33-34页
            2.3.2.3 响应面模型稳健性设计第34-38页
            2.3.2.4 稳健性设计方法的对比第38-39页
        2.3.3 稳健性设计的验证第39-40页
        2.3.4 多目标优化问题第40-42页
        2.3.5 稳健性设计方法的确定第42页
    2.4 小结第42-44页
第3章 整车FVP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44-60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基础数据获取第44-47页
    3.3 建模工具及模型简化原则第47-48页
        3.3.1 建模工具第47-48页
        3.3.2 模型的简化原则第48页
    3.4 整车FVP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48-59页
        3.4.1 模型的建立第48-52页
            3.4.1.1 悬架系统第48-49页
            3.4.1.2 转向系统第49页
            3.4.1.3 轮胎系统第49-50页
            3.4.1.4 其他系统第50页
            3.4.1.5 柔性体部件第50-52页
        3.4.2 模型的验证第52-59页
            3.4.2.1 悬架验模第52-57页
            3.4.2.2 整车验模第57-59页
    3.5 小结第59-60页
第4章 RSM近似模型与因素灵敏度分析第60-70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四轮定位参数与整车性能第60-64页
        4.2.1 基于转向回正性能的RSM近似模型第60-62页
        4.2.2 基于轮胎磨损的RSM近似模型第62-64页
    4.3 四轮定位参数与悬架结构第64-69页
        4.3.1 前悬架车轮定位参数第64-67页
        4.3.2 后悬架车轮定位参数第67-69页
    4.4 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稳健性优化设计及其规程第70-81页
    5.1 引言第70页
    5.2 四轮定位参数数据调研第70-71页
    5.3 稳健性优化设计及验证第71-78页
        5.3.1 四轮定位参数的优化及验证第71-73页
            5.3.1.1 主销后倾角与内倾角第71-72页
            5.3.1.2 前束角与外倾角第72-73页
        5.3.2 悬架结构因素的优化及验证第73-78页
            5.3.2.1 前悬架结构因素第73-77页
            5.3.2.2 后悬架结构因素第77-78页
    5.4 四轮定位参数的稳健优化设计规程第78-80页
    5.5 小结第80-8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1-83页
    6.1 总结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参与情况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POBEC3B抑制HBV复制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氢气通过上调HO-1的表达减轻脓毒症小鼠肺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