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并网光伏的现状及发展 | 第14-15页 |
1.2.1 国外并网光伏的现状及发展 | 第14页 |
1.2.2 国内并网光伏的现状及发展 | 第14-15页 |
1.3 并网光伏的特性及其对电网的影响 | 第15-19页 |
1.3.1 并网光伏的结构及特性 | 第15-17页 |
1.3.2 光伏并网对电网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太阳电池原理及其仿真研究 | 第20-27页 |
2.1 太阳电池基本原理和电路特性 | 第20-23页 |
2.1.1 太阳电池基本工作原理和等效电路 | 第20-21页 |
2.1.2 太阳电池I-V特性曲线 | 第21-22页 |
2.1.3 太阳电池温度和日照强度对太阳电池输出特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 太阳电池工程用数学模型 | 第23-25页 |
2.3 太阳电池仿真模型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DC/DC变换电路及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的研究 | 第27-37页 |
3.1 DC/DC变换电路 | 第27-30页 |
3.1.1 典型的DC/DC变换电路 | 第27-28页 |
3.1.2 DC/DC变换电路的选取 | 第28-29页 |
3.1.3 升压变换电路中参数设计 | 第29-30页 |
3.2 扰动观测法及其改进 | 第30-33页 |
3.2.1 传统的扰动观测法 | 第30-32页 |
3.2.2 改进的扰动观测法 | 第32-33页 |
3.3 基于simulink的太阳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模型仿真 | 第33-36页 |
3.3.1 基于simulink的改进扰动观测法模型 | 第33-34页 |
3.3.2 最大功率点跟踪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3.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光伏并网逆变器建模 | 第37-50页 |
4.1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拓扑结构 | 第37-39页 |
4.1.1 按有无变压器分类 | 第37-38页 |
4.1.2 按功率处理级数分类 | 第38-39页 |
4.2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 | 第39-43页 |
4.3 基于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VOC)技术 | 第43-45页 |
4.4 两级三相光伏并网系统仿真分析 | 第45-49页 |
4.4.1 逆变器仿真模型 | 第45-46页 |
4.4.2 两级三相光伏并网系统仿真模型 | 第46-47页 |
4.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光伏并网系统特性研究 | 第50-57页 |
5.1 光伏并网系统孤岛效应研究 | 第50-54页 |
5.1.1 孤岛效应原理与危害 | 第50-51页 |
5.1.2 孤岛效应的发生机理 | 第51-52页 |
5.1.3 国际通用标准 | 第52-53页 |
5.1.4 孤岛效应的检测 | 第53-54页 |
5.2 光伏并网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 | 第54-56页 |
5.2.1 光伏发电低电压穿越概念及必要性 | 第54-55页 |
5.2.2 光伏并网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的实现 | 第55-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光伏并网对电网的影响研究 | 第57-72页 |
6.1 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电能质量标准 | 第57-58页 |
6.1.1 电压偏差(voltage deviation) | 第57页 |
6.1.2 谐波 | 第57-58页 |
6.2 并网光伏电站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实例分析 | 第58-70页 |
6.2.1 光伏电站入网、离网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 | 第59-61页 |
6.2.2 实际并网光伏电站与仿真模型对比分析 | 第61-69页 |
6.2.3 并网光伏电站对电网电能质量影响的仿真分析 | 第69-7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本文主要完成工作 | 第72-73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