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5页 |
第一章 “世界”概念的先行筹划 | 第15-35页 |
第一节 对西方哲学史上“世界”概念的一个“特性刻画” | 第16-25页 |
一、世界在早期希腊哲学开端处的源始统一性 | 第17页 |
二、世界的二分化及其双重后果 | 第17-21页 |
三、向作为意义之基础的生活世界回归 | 第21-23页 |
四、西方世界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23-25页 |
第二节 以巴门尼德的残篇为例阐释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对话-交流的可能性 | 第25-35页 |
第二章 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世界”思想之比较的主导线索 | 第35-47页 |
第一节 “此在”与“主体” | 第35-40页 |
第二节 分道而行——此在与世界的关系 | 第40-47页 |
一、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 | 第40-43页 |
二、作为世界之“界限”的主体 | 第43-47页 |
第三章 何谓世界 | 第47-58页 |
第一节 世界之为世界 | 第47-52页 |
第二节 世界的结构 | 第52-58页 |
一、概述 | 第52-55页 |
二、通过对七巧板的逻辑分析看世界的结构 | 第55-58页 |
第四章 殊途同归——通过对“实指定义”的现象学描述阐释“生活形式”和“语言游戏”与此在“在世”的相通性 | 第58-76页 |
第一节 对象和名称 | 第58-64页 |
第二节 对实指定义的一种现象学描述 | 第64-68页 |
第三节 实指定义中意义确定性所需的其他先行条件 | 第68-72页 |
第四节 “生活形式”和“语言游戏”与“在世”思想的相通性 | 第72-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