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9页 |
1.1 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背景 | 第17页 |
1.2 固体酸催化剂的分类 | 第17-18页 |
1.3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 第18-19页 |
1.4 硫酸化氧化锆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4.1 硫酸化氧化锆的合成方法 | 第19-20页 |
1.4.2 硫酸化氧化锆的活性中心 | 第20-23页 |
1.4.3 硫酸化氧化锆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1.4.4 硫酸化氧化锆的改良 | 第24-25页 |
1.5 硫酸化氧化锆在生物柴油中的应用 | 第25-30页 |
1.5.1 生物柴油的研究背景 | 第25-26页 |
1.5.2 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1.5.3 硫酸化氧化锆在酯交换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9-49页 |
2.1 实验所用药品及合成方法 | 第39-40页 |
2.2 物化性能测试 | 第40-42页 |
2.2.1 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40-41页 |
2.2.2 孔结构的测定 | 第41页 |
2.2.3 形貌分析 | 第41页 |
2.2.4 热重分析 | 第41页 |
2.2.5 X射线光电子谱测试(XPS) | 第41-42页 |
2.2.6 硫元素分析 | 第42页 |
2.2.7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页 |
2.2.8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分析(NH3-TPD) | 第42页 |
2.2.9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 | 第42页 |
2.3 催化性能测试 | 第42-45页 |
2.3.1 甘油的酯化反应 | 第42-43页 |
2.3.2 大豆油的酯交换反应 | 第43-44页 |
2.3.3 酯化-酯交换同步催化反应 | 第44-45页 |
2.4 酸中心的模拟计算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三章 一步法合成微晶硫酸化氧化锆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49-67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3.1 SO_4~(2-)/ZrO_2催化剂的合成 | 第50页 |
3.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0-55页 |
3.2.1 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50-51页 |
3.2.2 催化剂的TEM表征 | 第51页 |
3.2.3 催化剂的孔结构表征 | 第51-52页 |
3.2.4 催化剂的FT-IR表征 | 第52-53页 |
3.2.5 催化剂的XPS表征 | 第53页 |
3.2.6 催化剂的酸性表征 | 第53-55页 |
3.3 催化性能的表征 | 第55-62页 |
3.3.1 大豆油的酯交换反应 | 第55-59页 |
3.3.2 甘油的酯化反应 | 第59-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第四章 纳米硫酸化氧化锆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 第67-81页 |
引言 | 第67页 |
4.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7-68页 |
4.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68-74页 |
4.2.1 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68-69页 |
4.2.2 催化剂的孔结构表征 | 第69-70页 |
4.2.3 催化剂的FT-IR表征 | 第70-71页 |
4.2.4 催化剂的NH_3-TPD表征 | 第71页 |
4.2.5 催化剂的吡啶红外表征 | 第71-72页 |
4.2.6 催化剂的XPS表征 | 第72-73页 |
4.2.7 催化剂的SEM和TEM表征 | 第73-74页 |
4.3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74-77页 |
4.3.1 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74-75页 |
4.3.2 最佳反应条件优化 | 第75-76页 |
4.3.3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 第76-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第五章 多级粒度纳米颗粒堆积体氧化锆的合成 | 第81-99页 |
引言 | 第81页 |
5.1 氧化锆的制备 | 第81-82页 |
5.2 氧化锆的表征 | 第82-95页 |
5.2.1 不同DDAC8的加入量对合成的影响 | 第82-85页 |
5.2.2 不同模板剂对氧化锆合成的影响 | 第85-94页 |
5.2.3 不同阴离子直链模板剂合成氧化锆 | 第94-95页 |
5.3 氧化锆的合成机理 | 第95-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第六章 多级粒度纳米颗粒硫酸化氧化锆的催化性能及失活研究 | 第99-119页 |
引言 | 第99页 |
6.1 MSZ催化剂的制备 | 第99-100页 |
6.2 MSZ催化性能的表征 | 第100-101页 |
6.3 催化剂的重复性 | 第101-103页 |
6.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103-112页 |
6.4.1 催化剂的形貌表征 | 第103-104页 |
6.4.2 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104页 |
6.4.3 催化剂的孔结构表征 | 第104-106页 |
6.4.4 催化剂的酸性质表征 | 第106-109页 |
6.4.5 催化剂的红外表征 | 第109-110页 |
6.4.6 催化剂的XPS表征 | 第110-112页 |
6.5 酸中心结构的模拟计算 | 第112-11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第七章 总结、创新点与设想 | 第119-123页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19-121页 |
7.1.1 一步法合成微晶硫酸化氧化锆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119页 |
7.1.2 纳米硫酸化氧化锆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 第119-120页 |
7.1.3 多级粒度纳米颗粒堆积体氧化锆的合成 | 第120页 |
7.1.4 多级粒度纳米颗粒硫酸化氧化锆的催化性能及失活研究 | 第120-121页 |
7.2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121-122页 |
7.3 今后工作设想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