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市“两抢一盗”犯罪问题研究--以近5年G市中级人民法院数据为样本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 绪论 | 第14-17页 |
| 一、选题理由及实际意义 | 第14-15页 |
| (一)选题理由 | 第14-15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5页 |
|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G市“两抢一盗”犯罪现状总述 | 第17-28页 |
| 一、“两抢一盗”犯罪案件数量统计 | 第17-18页 |
| 二、“两抢一盗”犯罪结构分析 | 第18-21页 |
| (一)“两抢一盗”案件构成 | 第19页 |
| (二)“两抢一盗”案件结构分析 | 第19-21页 |
| 三、“两抢一盗”犯罪特征 | 第21-28页 |
| (一)主体特征 | 第21-24页 |
| (二)行为特征 | 第24-28页 |
| 第二章 G市“两抢一盗”犯罪成因分析 | 第28-35页 |
| 一、经济因素 | 第28-31页 |
| (一)城市经济的影响 | 第28-30页 |
| (二)贫穷和失业的影响 | 第30-31页 |
| 二、文化因素 | 第31-33页 |
| (一)传统文化影响 | 第31-32页 |
| (二)亚文化影响 | 第32页 |
| (三)民族文化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三、教育因素 | 第33-34页 |
| (一)学校教育的影响 | 第33页 |
|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四、环境因素 | 第34-35页 |
| (一)城市环境的影响 | 第34页 |
|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三)网络环境的影响 | 第35页 |
| 第三章 G市“两抢一盗”犯罪防控措施 | 第35-44页 |
| 一、政府应加强各项防控工作 | 第35-39页 |
| (一)加强监控工程 | 第35-36页 |
| (二)加强学校教育,开设法律课程 | 第36-37页 |
| (三)解决就业问题、缩小贫富差距 | 第37-38页 |
| (四)加强“两抢一盗”犯罪处罚力度 | 第38页 |
| (五)对见义勇为的行为提高奖励 | 第38-39页 |
| 二、司法机关应当加快各项工作进度 | 第39-41页 |
| (一)应提高案件审判质量和效率 | 第39-40页 |
| (二)提升办案人员知识水平和素质 | 第40-41页 |
| (三)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 | 第41页 |
| 三、个人应提升安全防范意识 | 第41-44页 |
| (一)提升法律意识 | 第41-42页 |
| (二)提高警惕 | 第42-43页 |
| (三)保障自身安全 | 第43页 |
| (四)作为家长应正确教育子女 | 第43-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一、专著类 | 第45页 |
| 二、论文类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个人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