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Summary | 第5-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1 当归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1 当归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1.2 当归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 植物根部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2.1 植物根部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及结构类型 | 第17页 |
1.2.2 植物根部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3 根部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2.4 药用植物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5 高通量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上的应用 | 第20-22页 |
1.3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3.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22-23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冬季温室农茬土对当归苗栽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 第25-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1.1 试验区概况 | 第25页 |
2.1.2 当归育苗试验 | 第25-26页 |
2.1.3 取样及指标测定 | 第26-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2.2.1 不同农茬土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27-28页 |
2.2.2 当归冬季温室育苗期温室内温度的变化 | 第28-29页 |
2.2.3 不同农茬土对当归种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4 不同茬口床土对当归苗栽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不同农茬土当归温室育苗根际细菌群落特征研究 | 第33-5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40页 |
3.1.1 供试当归品种 | 第33页 |
3.1.2 供试土壤茬口 | 第33页 |
3.1.3 样品采集 | 第33-34页 |
3.1.4 测定方法 | 第34-37页 |
3.1.5 数据处理 | 第37-39页 |
3.1.6 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55页 |
3.2.1 测序数据分析 | 第40页 |
3.2.2 稀释性曲线比较 | 第40-41页 |
3.2.3 不同茬口当归温室育苗不同时期根际土壤细菌物种统计 | 第41-43页 |
3.2.4 不同茬口当归温室育苗根际土壤细菌Pan/Core物种分析 | 第43-44页 |
3.2.5 不同茬口当归温室育苗根际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44-47页 |
3.2.6 不同茬口当归温室育苗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变化分析 | 第47-51页 |
3.2.7 不同茬口当归温室育苗根际土壤细菌群落Heatmap图分析 | 第51-52页 |
3.2.8 不同茬口当归温室育苗根际土壤细菌群落样本层级聚类分析 | 第52-53页 |
3.2.9 不同茬口当归温室育苗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 第53-55页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55-59页 |
3.3.1 土壤理化性质 | 第56页 |
3.3.2 育苗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56-57页 |
3.3.3 土壤中N、P、K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不同茬口当归温室育苗根际真菌群落特征研究 | 第59-7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9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59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59页 |
4.1.3 取样及数据记载 | 第59页 |
4.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9-75页 |
4.2.1 测序数据基本分析 | 第59-61页 |
4.2.2 稀释性曲线比较 | 第61-62页 |
4.2.3 不同茬口当归温室育苗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物种分析 | 第62-63页 |
4.2.4 不同茬口当归温室育苗根际土壤真菌Pan/Core物种分析 | 第63-64页 |
4.2.5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64-67页 |
4.2.6 不同茬口当归温室育苗根际土壤真菌物种组成分析 | 第67-73页 |
4.2.7 不同茬口当归冬季温室育苗根际土壤真菌群落Heatmap图分析 | 第73-74页 |
4.2.8 不同茬口当归温室育苗根际土壤细菌群落样本层级聚类分析 | 第74-75页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75-78页 |
第五章 不同茬口当归冬季温室育苗种苗移栽生长动态 | 第78-8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78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78页 |
5.1.3 种苗分级 | 第78页 |
5.1.4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 第78-79页 |
5.1.5 数据分析 | 第7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1页 |
5.2.1 不同茬口当归种苗移栽后返青动态 | 第79页 |
5.2.2 不同茬口种苗对当归药材株高的影响 | 第79-80页 |
5.2.3 不同茬口种苗对当归药材产量与质量性状的影响 | 第80-81页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外源药剂浸根对当归温室苗裸苗移栽成活率及产量的影响 | 第82-91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6.1.1 材料与方法 | 第82页 |
6.1.2 试验设计 | 第82-84页 |
6.1.3 数据分析 | 第84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4-89页 |
6.2.1 外源浸根剂组合浸根对当归出苗动态的影响 | 第84-86页 |
6.2.2 外源浸根剂对当归茎叶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86-87页 |
6.2.3 外源药剂组合浸根对当归根部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87页 |
6.2.4 外源药剂组合浸根对当归产量的影响 | 第87-89页 |
6.3 讨论与结论 | 第89-9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91-9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1-95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9页 |
作者简介 | 第109-111页 |
导师简介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