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三、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3页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文章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一)研究的思路 | 第13页 |
(二)文章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遵义会议精神基本研究 | 第15-22页 |
第一节 遵义会议精神的形成 | 第15-17页 |
一、遵义会议精神的提出 | 第15-16页 |
二、遵义会议精神的界定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遵义会议精神阐述 | 第17-22页 |
一、遵义会议精神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二、遵义会议精神的科学内涵 | 第18-20页 |
三、遵义会议精神的时代价值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长征文化概述 | 第22-30页 |
第一节 长征文化的生成 | 第22-24页 |
一、长征文化的提出 | 第22-23页 |
二、长征文化的界定 | 第23-24页 |
第二节 长征文化阐述 | 第24-30页 |
一、长征文化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二、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 | 第25-27页 |
三、长征文化的现实意义 | 第27-30页 |
第三章 遵义会议精神与长征文化的关系 | 第30-40页 |
第一节 遵义会议与长征 | 第30-35页 |
一、遵义会议前的长征 | 第30-31页 |
二、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 | 第31-33页 |
三、遵义会议后的长征 | 第33-35页 |
第二节 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 | 第35-36页 |
一、党的领导核心改变了 | 第35页 |
二、党的思想路线改变了 | 第35-36页 |
三、党的军事路线改变了 | 第36页 |
四、党内的氛围改变了 | 第36页 |
第三节 遵义会议精神与长征文化的关系 | 第36-40页 |
一、遵义会议精神的源作用 | 第37-38页 |
二、长征文化的流效果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遵义会议精神与长征文化的时代意义 | 第40-47页 |
第一节 对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意义 | 第40-43页 |
一、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 第40页 |
二、遵义会议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意义 | 第40-41页 |
三、长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性意义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 第43-45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现状 | 第43-44页 |
二、遵义会议精神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探索 | 第44页 |
三、长征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意义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 | 第45-47页 |
一、遵义会议精神对贵州传统文化的价值 | 第45页 |
二、长征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