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15页 |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9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 (二)选题意义和目的 | 第8-9页 |
| 1.论意义 | 第8页 |
| 2.现实意义 | 第8-9页 |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4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三、论文研究方案 | 第14-15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互联网和互联网治理 | 第15-27页 |
| 第一节 互联网的运行机制 | 第15-17页 |
| 一、DNS具有支配性 | 第16页 |
| 二、名称和地址具有稀缺性 | 第16-17页 |
| 三、商业价值具有网络性 | 第17页 |
| 第二节 互联网治理的定义 | 第17-18页 |
| 一、狭义的互联网治理 | 第17页 |
| 二、广义的互联网治理 | 第17-18页 |
| 第三节 互联网治理的历史进程与ICANN | 第18-26页 |
| 一、第一阶段:1960年-1998年,前ICANN时期 | 第18-21页 |
| 二、第二阶段:1998年-2012年,ICANN主导时期 | 第21-23页 |
| 三、第三阶段:2010年-2017年,国家回归时期 | 第23-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ICANN的基本情况 | 第27-36页 |
| 第一节 ICANN的理念:多利益相关方主义 | 第27-29页 |
| 一、利益相关方主义得以承袭的原因 | 第28页 |
| 二、多利益相关方模式的优点 | 第28页 |
| 三、多方利益相关方模式面临的挑战 | 第28-29页 |
| 第二节 ICANN的组织架构 | 第29-31页 |
| 一、ICANN的成员 | 第29-30页 |
| 二、ICANN与美国政府的关系 | 第30-31页 |
| 第三节 ICANN的制度特点 | 第31-33页 |
| 一、ICANN具有跨国性 | 第31-32页 |
| 二、ICANN具有政策性 | 第32页 |
| 三、ICANN具有私营性 | 第32页 |
| 四、ICANN具有垄断性 | 第32-33页 |
| 第四节 ICANN的治理缺陷 | 第33-35页 |
| 一、过于趋利 | 第33页 |
| 二、过于集中 | 第33-34页 |
| 三、代表性和透明度不足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ICANN的改革 | 第36-48页 |
| 第一节 ICANN改革的历程 | 第36页 |
| 第二节 ICANN改革的犹豫期 | 第36-38页 |
| 第三节 ICANN改革的启动 | 第38-39页 |
| 第四节 ICANN改革的四条原则 | 第39-41页 |
| 一、支持和促进多利益相关方模式 | 第40页 |
| 二、维持DNS稳定性 | 第40页 |
| 三、满足全球IANA客户的需要和期望 | 第40页 |
| 四、维持全球网络空间的开放性 | 第40-41页 |
| 第五节 ICANN改革的实质 | 第41-47页 |
| 一、“私有化”和“国际化”的区别 | 第41页 |
| 二、美国对改革的预期 | 第41-42页 |
| 三、各方对改革的态度 | 第42-43页 |
| 四、影响ICANN改革的因素 | 第43-44页 |
| 五、ICANN的前景 | 第44-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中国对ICANN改革的应对 | 第48-52页 |
| 第一节 争取在ICANN中增加话语权 | 第48页 |
| 一、知己知彼 | 第48页 |
| 二、循序渐进 | 第48页 |
| 三、长期投入 | 第48页 |
| 第二节 积极提出改革方案 | 第48-50页 |
| 一、认清改革的必要性 | 第48-49页 |
| 二、思考网络战略利益 | 第49页 |
| 三、调试观念和能力 | 第49-50页 |
| 第三节 在互联网治理中坚持原则 | 第50-51页 |
| 一、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基础 | 第50页 |
| 二、遵循主权平等原则 | 第50页 |
| 三、遵循相对安全观 | 第50-51页 |
| 四、发挥国际规范的作用 | 第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总结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