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工作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GPON网络及PON保护概述 | 第15-25页 |
2.1 GPON宽带接入简介 | 第15-17页 |
2.2 GPON中PON保护方案分类 | 第17-21页 |
2.2.1 A类保护 | 第17-18页 |
2.2.2 B类保护 | 第18页 |
2.2.3 C类保护 | 第18-19页 |
2.2.4 D类保护 | 第19-20页 |
2.2.5 保护方案小结 | 第20-21页 |
2.3 B类PON保护方案的具体描述 | 第21-24页 |
2.3.1 保护组的创建和删除 | 第22页 |
2.3.2 状态查询和上报 | 第22-23页 |
2.3.3 触发倒换的条件 | 第23页 |
2.3.4 业务恢复时间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B类PON保护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 第25-58页 |
3.1 PON保护的工作原理 | 第25-26页 |
3.2 PON保护中的硬件 | 第26-32页 |
3.2.1 主控板NT和线卡LT | 第27-28页 |
3.2.2 光网络单元ONU | 第28-31页 |
3.2.3 基于上海贝尔OLT设备的B类PON保护方案 | 第31-32页 |
3.3 软件结构设计 | 第32-34页 |
3.4 CLI命令行的实现 | 第34-42页 |
3.4.1 层次结构 | 第35-36页 |
3.4.2 实现方法 | 第36-41页 |
3.4.3 命令行界面 | 第41-42页 |
3.5 PON保护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42-50页 |
3.5.1 检测模块 | 第42-43页 |
3.5.2 同步模块 | 第43-48页 |
3.5.3 倒换模块 | 第48-50页 |
3.6 PON保护中的改进 | 第50-57页 |
3.6.1 BUNDLE接口 | 第51-53页 |
3.6.2 MibDataSync机制 | 第53-5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PON保护方案的测试与验证 | 第58-69页 |
4.1 测试环境搭建 | 第58-59页 |
4.1.1 测试结构图 | 第58页 |
4.1.2 TestCenter简介 | 第58-59页 |
4.2 测试过程 | 第59-67页 |
4.2.1 CLI命令测试 | 第60-62页 |
4.2.2 断流时间测试 | 第62-66页 |
4.2.3 MibDataSync机制测试 | 第66-67页 |
4.3 测试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69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英文缩略语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