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府煤加氢热解过程研究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1 绪论 | 第8-22页 |
| 1.1 引言 | 第8-9页 |
| 1.2 煤的结构和性质 | 第9-10页 |
| 1.2.1 煤的组成 | 第9-10页 |
| 1.2.2 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第10页 |
| 1.2.3 煤的宏观组分 | 第10页 |
| 1.3 煤热解工艺技术研究 | 第10-16页 |
| 1.3.1 煤热解 | 第10页 |
| 1.3.2 煤热解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1.3.3 煤热解的机理 | 第11-12页 |
| 1.3.4 煤热解工艺过程 | 第12-13页 |
| 1.3.5 煤热解的工艺技术 | 第13-16页 |
| 1.3.6 加压加氢热解研究进展 | 第16页 |
| 1.4 煤加氢热解 | 第16-20页 |
| 1.4.1 煤加氢热解的意义 | 第16-17页 |
| 1.4.2 煤加氢热解的机理 | 第17-18页 |
| 1.4.3 煤质对加氢热解的影响 | 第18-19页 |
| 1.4.4 煤岩组分对加氢热解的影响 | 第19页 |
| 1.4.5 化学结构对加氢热解的影响 | 第19页 |
| 1.4.6 催化剂对加氢热解的影响 | 第19-20页 |
| 1.5 主要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 1.5.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1.5.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2-28页 |
| 2.1 原料的取样和预处理 | 第22页 |
| 2.2 样品处理 | 第22页 |
| 2.3 实验反应器类型 | 第22-23页 |
| 2.4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 2.5 热解实验 | 第24-25页 |
| 2.5.1 无催化热解 | 第24-25页 |
| 2.5.2 催化热解 | 第25页 |
| 2.6 产物分析 | 第25-27页 |
| 2.6.1 半焦分析 | 第25页 |
| 2.6.2 热解气体分析 | 第25-26页 |
| 2.6.3 焦油分离 | 第26-27页 |
| 2.7 热解条件 | 第27-28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9页 |
| 3.1 温度对热解反应性的影响 | 第28-31页 |
| 3.1.1 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 第28-30页 |
| 3.1.2 温度对气相组成的影响 | 第30-31页 |
| 3.2 煤粒径对热解反应的影响 | 第31-32页 |
| 3.3 反应气氛对热解反应性的影响 | 第32-34页 |
| 3.3.1 气氛对产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3.3.2 气氛对气相组成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4 催化剂对热解的影响 | 第34-37页 |
| 3.4.1 催化剂对产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3.4.2 催化剂对气相组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 3.5 压力对热解反应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 3.6 小结 | 第38-39页 |
| 4 工艺路线探讨 | 第39-45页 |
| 4.1 现状 | 第39-40页 |
| 4.1.1 现状 | 第39-40页 |
| 4.1.2 以煤热解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 | 第40页 |
| 4.2 工艺路线 | 第40-44页 |
| 4.2.1 工艺流程 | 第40-43页 |
| 4.2.2 工艺特点 | 第43-44页 |
| 4.2.3 存在问题 | 第44页 |
| 4.3 小结及展望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