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岩浆论文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中生代岩浆作用:对克拉通破坏启动机制和岩浆过程中镁同位素行为的制约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4页
    1.1 前言第12页
    1.2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 论文工作量小结第13-14页
第二章 研究中涉及的分析方法第14-18页
    2.1 全岩粉末及单矿物样品制备第14页
        2.1.1 全岩粉末制备第14页
        2.1.2 单矿物分选第14页
    2.2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第14-16页
        2.2.1 XRF方法第14-15页
        2.2.2 溶液ICP-MS方法第15-16页
    2.3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锆石微量元素组成第16-17页
    2.4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第17页
    2.5 全岩氧同位素组成第17页
    2.6 全岩及单矿物镁同位素组成第17-18页
第三章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现状以及选题意义第18-26页
    3.1 研究背景第18-24页
        3.1.1 华北克拉通及其基底构造分带第18-20页
        3.1.2 华北克拉通破坏第20-24页
    3.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4-26页
第四章 郯庐断裂带两侧埃达克质岩的时空分布调查及其对华北克拉通减薄启动机制的启示第26-66页
    4.1 区域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第26-27页
    4.2 分析结果第27-35页
        4.2.1 全岩主、微量元素第27-33页
        4.2.2 全岩氧同位组成第33页
        4.2.3 锆石U-Pb定年第33-34页
        4.2.4 Sr-Nd同位素组成第34-35页
    4.3 讨论第35-41页
        4.3.1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高、低镁埃达克质岩的岩石学成因第35-38页
        4.3.2 造山带中生代低氧同位素花岗岩第38页
        4.3.3 大别造山带与苏鲁造山带中低镁埃达克质岩的年代学对比第38-39页
        4.3.4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启动机制:郯庐断裂的作用第39-41页
    4.4 小结第41-66页
第五章 镁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以及选题意义第66-82页
    5.1 镁的地球化学第66页
    5.2 镁同位素体系及其表达形式第66-67页
    5.3 镁同位素的主要储库第67-72页
        5.3.1 地外样品(陨石、月岩)第67-69页
        5.3.2 地幔第69-71页
        5.3.3 大陆地壳第71页
        5.3.4 水圈第71-72页
    5.4 镁同位素在自然条件下的分馏行为第72-77页
        5.4.1 低温环境下的镁同位素分馏第72-73页
        5.4.2 高温过程下的镁同位素分馏第73-77页
    5.5 镁同位素的地质应用第77-78页
    5.6 镁同位素分析方法第78-81页
        5.6.1 影响镁同位素分析的因素第79-80页
        5.6.2 本文所使用的镁同位素分析方法第80-81页
    5.7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81-82页
第六章 蚌埠隆起区中生代花岗岩的镁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大陆地壳的镁同位素组成的制约第82-106页
    6.1 地质背景、岩体及样品描述第82-83页
    6.2 分析结果第83-85页
        6.2.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第83-85页
        6.2.2 镁同位素第85页
    6.3 讨论第85-96页
        6.3.1 全岩镁同位素的组成及其意义第85-91页
        6.3.2 矿物间镁同位素分馏第91-94页
        6.3.3 对大陆地壳镁同位素组成的指示意义第94-96页
    6.4 结论第96-106页
第七章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中生代岩浆岩的镁同位素组成及其地球化学意义初探第106-114页
    7.1 中生代岩浆岩的镁同位素组成第106页
    7.2 数据分析与讨论第106-110页
        7.2.1 普通花岗岩的镁同位素特征第106-107页
        7.2.2 高镁埃达克质岩vs低镁埃达克质岩第107-108页
        7.2.3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下地壳的镁同位素组成第108-109页
        7.2.4 埃达克质岩浆形成中的镁同位素分馏:对残留相矿物组成的制约第109-110页
    7.3 初步结论第110-114页
第八章 结论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40页
致谢第140-142页
攻读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及会议摘要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NK细胞lncRNA表达分析及调控CD56的lncRNA研究
下一篇: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折返过程中的铁同位素及金红石的地球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