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现状以及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敦煌飞天的溯源与衍变 | 第12-26页 |
一、飞天的溯源 | 第12-14页 |
二、飞天的衍变 | 第14-26页 |
(一) 萌芽期(北凉、北魏):飞进中国大地,落户敦煌 | 第14-16页 |
(二) 发展期(西魏、北周、隋):漫天飞舞的天花 | 第16-21页 |
(三) 鼎盛期(唐、五代):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 第21-25页 |
(四) 凋零期(宋、西夏、元):佛国净土的菩萨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飞天”的审美探索 | 第26-38页 |
一、审美意识与“敦煌飞天”形象美的关系 | 第26-28页 |
二、敦煌飞天的寓意美 | 第28-32页 |
(一) 对佛法和生命的赞美 | 第28-30页 |
(二) 真、善、美的寓意传达 | 第30-32页 |
三、敦煌舞蹈中对飞天“美”的探索 | 第32-38页 |
(一) 情境结合,虚实相生 | 第32-33页 |
(二) 人本精神的体现 | 第33-36页 |
(三) “飞天”在舞蹈艺术中的表现方式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敦煌舞蹈中的飞天 | 第38-56页 |
一、敦煌壁画中“多曲线”型的飞天舞姿在飞天舞蹈中的贯穿运用 | 第38-44页 |
(一)“多曲线”飞天舞姿的内在形成因素 | 第38-40页 |
(二) 在舞蹈中“s”型动律的贯穿运用——以《飞天》组合为例 | 第40-44页 |
二、由静变动所呈现的风格性 | 第44-49页 |
(一) 呼吸顿挫的庄严性 | 第44页 |
(二) 神态交替的生动性 | 第44-46页 |
(三) 宗教色彩的神秘性 | 第46-49页 |
三、从飞天舞中看生动飘逸的飞动感 | 第49-54页 |
(一) 我国古代是怎样实现对“飞升”的理想 | 第49-51页 |
(二)长绸在“飞天”舞中的运用 | 第51-54页 |
四、从飞天伎乐中看西域与中原风情交融的欢悦感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敦煌舞中飞天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 第56-60页 |
一、敦煌飞天舞蹈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现状 | 第56-58页 |
二、创新盲区 | 第58-59页 |
三、如何对敦煌飞天舞蹈艺术进行传承和创新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