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7-10页 |
摘要 | 第10-15页 |
ABSTRACT | 第15-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31-44页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3-40页 |
1.2.1 滑坡渐进破坏机理 | 第33-36页 |
1.2.2 滑坡演化过程 | 第36-39页 |
1.2.3 滑坡数据挖掘 | 第39-40页 |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40-4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41-4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4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1.4.3 创新点 | 第43-44页 |
第二章 渐进式滑坡成因机制与演化过程研究 | 第44-68页 |
§2.1 基于变形特征及受力特点的滑坡类型划分 | 第44-45页 |
§2.2 滑坡渐进破坏机理 | 第45-46页 |
2.2.1 斜坡渐进破坏过程 | 第45页 |
2.2.2 推移式滑坡渐进失稳机理 | 第45-46页 |
2.2.3 牵引式滑坡渐进失稳机理 | 第46页 |
§2.3 滑坡渐进破坏内在演化过程 | 第46-57页 |
2.3.1 渐进推移式滑坡演化过程 | 第46-54页 |
2.3.2 渐进牵引式滑坡演化过程 | 第54-57页 |
§2.4 滑坡渐进破坏时空演化特征 | 第57-66页 |
2.4.1 渐进破坏位移-时间曲线 | 第57-61页 |
2.4.2 渐进破坏空间演化过程 | 第61-6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三章 滑坡多场信息监测与模型试验平台设计 | 第68-88页 |
§3.1 滑坡监测与多场信息概述 | 第68-71页 |
3.1.1 滑坡监测指标 | 第68-70页 |
3.1.2 滑坡多场信息概述 | 第70-71页 |
§3.2 滑坡多场信息监测与模型试验平台总体设计 | 第71-72页 |
§3.3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坡面位移场测量系统 | 第72-82页 |
3.3.1 三维激光扫描原理 | 第72-73页 |
3.3.2 滑坡模型试验点云数据处理流程 | 第73-77页 |
3.3.3 三维激光扫描误差来源及精度分析 | 第77-82页 |
§3.4 基于颗粒图像测速的坡面速度场测量系统 | 第82-84页 |
§3.5 基于红外热像的坡面温度场测量系统 | 第84-86页 |
3.5.1 红外热像原理 | 第84-85页 |
3.5.2 红外热像误差来源及数据处理流程 | 第85-8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四章 推移式滑坡多场信息演化特征模型试验研究 | 第88-108页 |
§4.1 推移式滑坡物理模型试验设计 | 第88-93页 |
4.1.1 相似准则 | 第88-89页 |
4.1.2 模型概化 | 第89-90页 |
4.1.3 滑坡模型试验相似材料选择及配比 | 第90-91页 |
4.1.4 加载与监测方案 | 第91-93页 |
§4.2 滑坡模型演化阶段划分 | 第93-96页 |
4.2.1 滑坡模型变形破坏过程 | 第93-95页 |
4.2.2 滑坡模型演化阶段 | 第95-96页 |
§4.3 滑坡模型多场信息演化特征 | 第96-106页 |
4.3.1 滑坡模型坡面变形 | 第96-98页 |
4.3.2 滑坡模型土压力 | 第98-101页 |
4.3.3 滑坡模型坡面温度场 | 第101-105页 |
4.3.4 模型试验结果验证与对比 | 第105-10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推移式滑坡-抗滑桩体系多场信息演化特征模型试验研究 | 第108-125页 |
§5.1 推移式滑坡-抗滑桩体系模型试验设计 | 第108-110页 |
5.1.1 试验模型 | 第108-109页 |
5.1.2 加载与监测方案 | 第109-110页 |
§5.2 滑坡-抗滑桩体系物理模型演化阶段划分 | 第110-111页 |
5.2.1 滑坡-抗滑桩体系物理模型破坏过程 | 第110-111页 |
5.2.2 滑坡-抗滑桩体系物理模型演化阶段 | 第111页 |
§5.3 滑坡-抗滑桩体系物理模型多场信息演化特征 | 第111-123页 |
5.3.1 滑坡-抗滑桩体系物理模型坡面位移场演化特征 | 第111-119页 |
5.3.2 滑坡-抗滑桩体系物理模型土压力演化特征 | 第119-12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滑坡多场信息关联规则与变形演化多场信息阈值研究 | 第125-146页 |
§6.1 滑坡监测数据常规处理 | 第125-126页 |
§6.2 数据挖掘基本概念与主要功能 | 第126-129页 |
6.2.1 数据挖掘概念 | 第127-128页 |
6.2.2 数据挖掘的功能 | 第128页 |
6.2.3 数据挖掘在滑坡中的应用 | 第128-129页 |
§6.3 经典数据挖掘算法 | 第129-137页 |
6.3.1 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 | 第129-132页 |
6.3.2 聚类分析-两步聚类法 | 第132-134页 |
6.3.3 决策树-C5.0算法 | 第134-137页 |
§6.4 滑坡多场信息时序关联规则与变形演化多场信息阈值研究 | 第137-145页 |
6.4.1 滑坡多场信息时序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流程 | 第137-140页 |
6.4.2 滑坡变形演化多场信息阈值研究数据挖掘流程 | 第140-14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七章 滑坡多场信息关联规则与变形演化多场信息阈值实例分析 | 第146-180页 |
§7.1 直线型时序曲线实例-马家沟滑坡 | 第146-163页 |
7.1.1 滑坡基本特征 | 第146-149页 |
7.1.2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149-152页 |
7.1.3 滑坡多场信息关联规则 | 第152-158页 |
7.1.4 滑坡变形演化多场信息阈值 | 第158-161页 |
7.1.5 滑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161-163页 |
§7.2 阶跃型时序曲线实例-朱家店滑坡 | 第163-178页 |
7.2.1 滑坡基本特征 | 第163-165页 |
7.2.2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165-168页 |
7.2.3 滑坡多场信息关联规则 | 第168-173页 |
7.2.4 滑坡变形演化多场信息阈值 | 第173-178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78-18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0-185页 |
§8.1 结论 | 第180-184页 |
§8.2 展望 | 第184-185页 |
致谢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