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不作为诉讼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言 | 第7-9页 |
| 第一章 行政不作为案件的诉讼制度概述 | 第9-16页 |
| 一、行政不作为概念及行政不作为构成要件 | 第9-12页 |
| (一) 行政不作为概念 | 第9-10页 |
| (二) 行政不作为构成要件 | 第10-12页 |
| 二、行政不作为诉讼概念 | 第12-13页 |
| 三、行政不作为诉讼类型分析 | 第13-16页 |
| (一) 依申请不作为诉讼和依职权不作为诉讼 | 第13页 |
| (二) 具体行政不作为诉讼和抽象行政不作为诉讼 | 第13-16页 |
| 第二章 我国行政不作为诉讼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第16-24页 |
| 一、我国行政不作为诉讼的缺陷 | 第16-21页 |
| (一) 受案范围狭窄 | 第16-17页 |
| (二) 举证责任分配模糊 | 第17-18页 |
| (三) 起诉期限不明确 | 第18-19页 |
| (四) 判决方式的缺陷 | 第19-20页 |
| (五) 行政不作为侵权赔偿救济的缺陷 | 第20-21页 |
| 二、导致行政不作为诉讼缺陷的原因 | 第21-24页 |
| (一)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 第21页 |
| (二) 现代中国司法体制的影响 | 第21-22页 |
| (三) 行政不作为概念的界定标准不明确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完善我国行政不作为诉讼制度 | 第24-31页 |
| 一、立法层面 | 第24-28页 |
| (一) 建立抽象行政不作为诉讼制度 | 第24页 |
| (二) 完善行政不作为原告资格 | 第24-26页 |
| (三) 明确起诉期限立法 | 第26-27页 |
| (四) 完善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制度 | 第27-28页 |
| 二、司法层面 | 第28-29页 |
| (一) 完善举证责任分配 | 第28页 |
| (二) 完善判决方式 | 第28-29页 |
| 三、其他 | 第29-31页 |
| (一) 强化公民权利意识 | 第29页 |
| (二) 切实保障司法独立 | 第29-30页 |
| (三) 明确行政不作为的界定标准 | 第30页 |
| (四) 完善分工、细化职责、填补空白 | 第30-31页 |
| 结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