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当今居住空间设计忽视文化性延续 | 第12页 |
1.1.2 传统里弄住宅延续与现代住宅之间出现断层的原因 | 第12-14页 |
1.2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7-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2章 里弄住宅的空间特色分析 | 第20-36页 |
2.1 上海里弄住宅的历史演变 | 第20-24页 |
2.1.1 上海里弄住宅的历史发展背景 | 第20-21页 |
2.1.2 上海里弄住宅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 第21-24页 |
2.2 影响里弄住宅发展的因素 | 第24-25页 |
2.2.1 自然条件 | 第24-25页 |
2.2.2 经济条件 | 第25页 |
2.2.3 技术条件 | 第25页 |
2.3 里弄住宅的巷弄空间特色分析 | 第25-30页 |
2.3.1 井然有序的空间肌理 | 第25-27页 |
2.3.2 凝聚社区的里坊模式 | 第27-28页 |
2.3.3 亲切宜人的巷弄空间 | 第28-30页 |
2.4 里弄住宅的单元空间特色分析 | 第30-32页 |
2.4.1 紧凑的均值单元体量 | 第30-31页 |
2.4.2 内外有别的单元内院 | 第31-32页 |
2.4.3 尊重传统的空间布局 | 第32页 |
2.5 里弄住宅的文化内涵 | 第32-35页 |
2.5.1 井然有序的巷弄生活——个体的集合 | 第32-34页 |
2.5.2 亲密浓厚的邻里关系——个体与个体 | 第34-35页 |
2.5.3 恪守礼制的居住观念——个体的内部 | 第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里弄文化的发展价值分析 | 第36-52页 |
3.1 上海里弄住宅的衰败历程与更新回顾 | 第36-41页 |
3.1.1 上海里弄住宅的衰败历程 | 第36-38页 |
3.1.2 上海里弄住宅的更新回顾 | 第38-41页 |
3.2 上海里弄住宅的现状与严峻的未来 | 第41-46页 |
3.2.1 上海里弄住宅的现状分析 | 第41-44页 |
3.2.2 上海里弄住宅的严峻未来 | 第44-46页 |
3.3 里弄文化的延续性价值分析 | 第46-50页 |
3.3.1 里弄文化的扬弃 | 第46-47页 |
3.3.2 里弄住宅与里弄文化的辩证关系 | 第47页 |
3.3.3 作为独有的居住空间延续优秀文化的必要性 | 第47-48页 |
3.3.4 依附于现代住宅产品立足于大众市场的可行性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基于里弄模式的公共空间组织策略 | 第52-76页 |
4.1 注重有机性和内向性的总体布局策略 | 第52-58页 |
4.1.1 完整而统一的肌理塑造 | 第52-55页 |
4.1.2 多层次公共空间的构建 | 第55-58页 |
4.2 强调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塑造策略 | 第58-66页 |
4.2.1 邻里交往场所的空间形态要素设计 | 第59-65页 |
4.2.2 邻里交往场所的邻里事件要素设计 | 第65-66页 |
4.3 凝聚社区向心力的过渡空间构建策略 | 第66-74页 |
4.3.1 小尺度化的社区入口构建 | 第66-69页 |
4.3.2 组团尽端空间的多义利用 | 第69-72页 |
4.3.3 聚集邻里的节点空间塑造 | 第72-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基于里弄模式的联排住宅单元空间组织策略 | 第76-92页 |
5.1 集约化的联排组织策略 | 第76-80页 |
5.1.1 小面宽大进深的住宅设计倾向 | 第76-79页 |
5.1.2 紧凑简化的建筑体块策略 | 第79-80页 |
5.2 内外有别的单元内院处理手法 | 第80-84页 |
5.2.1 以实体为主的外部界面构建 | 第80-83页 |
5.2.2 延伸单元与邻院的联系 | 第83-84页 |
5.3 倡导传统生活秩序的单元内部空间塑造 | 第84-90页 |
5.3.1 空间布置沿轴线发展 | 第84-87页 |
5.3.2 营造“前堂后私”的生活观念 | 第87-88页 |
5.3.3 高效利用辅助空间 | 第88-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2-93页 |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92页 |
6.2 研究内容的展望及不足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