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作品中的“磷光现象”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绪论 | 第12-23页 |
(一)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生平与创作 | 第12-14页 |
1.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生平 | 第12-13页 |
2.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创作 | 第13-14页 |
(二)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三) “磷光现象”概念的界定与选题意义 | 第19-23页 |
1. “磷光现象”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2. 论文选题意义 | 第21-23页 |
二、“磷光现象”的具体体现 | 第23-40页 |
(一) 磷光元素的运用 | 第23-28页 |
1. 黑夜、迷雾的描写 | 第23-26页 |
2. 梦境、幻觉的描写 | 第26-28页 |
(二) 磷光情节的设置 | 第28-33页 |
1. 模糊的“海滩人” | 第28-30页 |
2. 神秘不安的氛围 | 第30-31页 |
3. 荒诞的细节 | 第31-33页 |
(三) 磷光时空的建构 | 第33-40页 |
1. 紊乱无序的时间 | 第33-37页 |
2. 支离破碎的空间 | 第37-40页 |
三、“磷光现象”形成的原因 | 第40-54页 |
(一) 自我虚构的写作 | 第40-45页 |
1. 灰暗的童年 | 第40-43页 |
2. 跨代的创伤 | 第43-45页 |
(二) 身份危机的困扰 | 第45-51页 |
1. 身份意识的模糊 | 第46-49页 |
2. 身份弥散的恐慌 | 第49-51页 |
(三) 新寓言派的影响 | 第51-54页 |
1. 法国“新寓言派” | 第51页 |
2. 莫迪亚诺笔下的“希波克拉底的面容” | 第51-54页 |
四、“磷光现象”蕴涵的意义 | 第54-59页 |
(一) 再现创伤,启明当下 | 第54-56页 |
(二) 诗意写作,灵韵美学 | 第56-59页 |
五、结语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词 | 第65-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