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论文

随迁老人的文化适应研究--以武汉市两个社区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一、绪论第9-16页
    (一) 研究背景第9-10页
    (二) 研究问题第10-11页
    (三) 研究综述第11-14页
        1. 随迁老人研究第11-12页
        2. 文化适应研究第12-14页
    (四) 研究意义第14-16页
        1. 理论意义第14页
        2. 实践意义第14-16页
二、研究设计第16-24页
    (一) 理论基础:文化适应理论第16-19页
        1. 单维度模型第16-17页
        2. 双维度模型第17-18页
        3. 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第18-19页
    (二) 研究假设与观察指标第19-22页
        1. 研究假设第19-21页
        2. 观察指标第21-22页
    (三) 研究方法第22-24页
        1. 基本方法第22页
        2. 个案背景第22-24页
三、从农村到城市:随迁老人的文化适应实践第24-33页
    (一) 代际支持:随迁老人的形成的原始动力第24-26页
        1. “享清福”:来自子女的代际反馈第24-25页
        2. “搭把手”:来自父母的代际支持第25-26页
    (二) 文化堕距:随迁老人的生活体验第26-29页
        1. 日常沟通减少第26-27页
        2. 生活习惯异化第27-28页
        3. 邻里关系淡化第28-29页
    (三) 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随迁老人的文化适应行动第29-33页
        1. 休闲方式的文化适应第29-31页
        2. 社会参与与文化适应第31-33页
四、主流群体对随迁老人的文化适应策略第33-39页
    (一) 市民对随迁老人的“隔离”第33-35页
        1. 语言适应中的方言差异第33-34页
        2. 行为适应中的被动接受第34-35页
        3. 身份认同中的反感第35页
    (二) 市民对随迁老人的“接纳”第35-37页
        1. 他人认同中的理解第35-36页
        2. 社区参与中的接纳第36-37页
    (三) 迁入地政策对随迁老人的“隔离”第37-39页
五、结论与建议第39-44页
    (一) 结论第39-40页
        1. 随迁老人的文化适应策略第39页
        2. 城市居民的文化适应策略第39-40页
    (二) 讨论:随迁老同文化适应策略的差异第40-42页
        1. 不同的流动方式使随迁老人采取了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第40-41页
        2. 不同的生命历程使随迁老人在面对陌生的城市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第41页
        3. 不同的文化程度和生活背景使随迁老人采取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第41页
        4. 不同的社会网络支持使随迁老人采取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第41页
        5. 社工组织对随迁老人文化适应策略选择的促进作用第41-42页
    (三) 促进随迁老人文化融入的建议第42-44页
        1. 创建随迁老人和主流群体的“共享文化”第42页
        2. 促进随迁老人对群体间关系的寻求第42-43页
        3. 促进主流群体对随迁老人的“接纳”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魂芯DSP编译设计与优化
下一篇:基于限长空位和one-off约束的模式匹配求解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