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6-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8-1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2-23页 |
1.5 可能创新点 | 第23-25页 |
2 协同创新中心现状及国外经验借鉴 | 第25-46页 |
2.1 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基本现状 | 第25-30页 |
2.2 典型案例 | 第30-38页 |
2.3 国外相似组织生成经验借鉴 | 第38-45页 |
2.3.1 美国大学-产业合作研究中心 | 第38-41页 |
2.3.2 苏格兰地区research pool计划 | 第41-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协同创新相关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46-70页 |
3.1 文献搜索和整理思路 | 第46页 |
3.2 协同创新一般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 第46-53页 |
3.2.1 协同创新内涵与特点相关研究 | 第46-48页 |
3.2.2 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机制研究 | 第48-51页 |
3.2.3 协同创新效应或能力评价研究 | 第51-52页 |
3.2.4 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 第52页 |
3.2.5 小结 | 第52-53页 |
3.3 高校协同创新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53-59页 |
3.3.1 高校协同创新相关内涵研究 | 第53-54页 |
3.3.2 高校协同创新面临困境研究 | 第54-55页 |
3.3.3 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 第55-56页 |
3.3.4 高校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 第56-57页 |
3.3.5 高校协同创新对策研究 | 第57-59页 |
3.3.6 小结 | 第59页 |
3.4 协同创新中心理论与经验研究文献综述 | 第59-64页 |
3.4.1 协同创新中心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 第59-61页 |
3.4.2 协同创新中心相关经验研究 | 第61-64页 |
3.4.3 小结 | 第64页 |
3.5 相关理论基础 | 第64-68页 |
3.5.1 自组织理论 | 第64-66页 |
3.5.2 开放式创新理论 | 第66-67页 |
3.5.3 生态学原理 | 第67-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4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基本理论研究 | 第70-95页 |
4.1 协同创新中心基本概念 | 第70-81页 |
4.1.1 协同创新内涵 | 第70-75页 |
4.1.2 协同创新中心概念与特点分析 | 第75-78页 |
4.1.3 协同创新中心功能分析 | 第78-81页 |
4.2 协同创新中心结构分析 | 第81-91页 |
4.2.1 协同创新中心基本构成 | 第81-83页 |
4.2.2 协同创新中心参与主体分析 | 第83-88页 |
4.2.3 协同池模型 | 第88-91页 |
4.3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概念及研究结构 | 第91-94页 |
4.3.1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概念 | 第91-92页 |
4.3.2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机理研究结构 | 第92-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5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过程分析 | 第95-123页 |
5.1 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基本过程分析 | 第95-100页 |
5.1.1 组建基本原则 | 第95-96页 |
5.1.2 组建基本流程分析 | 第96-100页 |
5.2 协同创新伙伴选择方法 | 第100-104页 |
5.2.1 选择原则 | 第101-102页 |
5.2.2 伙伴选择评价模型与应用 | 第102-104页 |
5.3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过程演进分析 | 第104-112页 |
5.3.1 熵增原理 | 第104-106页 |
5.3.2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过程演进分析 | 第106-112页 |
5.4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稳定性分析——基于logistic曲线 | 第112-116页 |
5.4.1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协同创新中心生成模型 | 第112-113页 |
5.4.2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协同创新中心生成稳定性分析 | 第113-114页 |
5.4.3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协同创新中心生成稳定性仿真研究 | 第114-116页 |
5.5 推进协同创新中心生成方式 | 第116-121页 |
5.5.1 创新平台合作方式 | 第117-118页 |
5.5.2 跨学科协同研究方式 | 第118页 |
5.5.3 协同创新团队方式 | 第118-119页 |
5.5.4 协同培养人才方式 | 第119-120页 |
5.5.5 学术交流方式 | 第120-121页 |
5.5.6 出版学术刊物方式 | 第12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6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博弈分析 | 第123-157页 |
6.1 演化博弈发展概述 | 第123-125页 |
6.1.1 演化博弈的提出 | 第123-124页 |
6.1.2 演化博弈中重要概念 | 第124-125页 |
6.2 协同创新中心参与主体和基本策略分析 | 第125-129页 |
6.2.1 参与主体类型 | 第125-126页 |
6.2.2 知识生产机构与骨干企业基本策略分析 | 第126-127页 |
6.2.3 政府与协同成员基本策略分析 | 第127-129页 |
6.3 知识生产机构与骨干企业之间博弈分析 | 第129-140页 |
6.3.1 博弈收益矩阵描述 | 第129-130页 |
6.3.2 各方最优策略的基本分析 | 第130-131页 |
6.3.3 复制动态方程描述 | 第131页 |
6.3.4 骨干企业复制动态方程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第131-133页 |
6.3.5 知识生产机构复制动态方程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第133-134页 |
6.3.6 企业与知识生产机构策略互动演化稳定分析 | 第134-136页 |
6.3.7 数值仿真分析 | 第136-140页 |
6.4 政府与协同成员之间博弈分析 | 第140-156页 |
6.4.1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过程中政府可发挥的作用 | 第141-142页 |
6.4.2 政府与协同成员博弈收益矩阵描述 | 第142-144页 |
6.4.3 政府与协同成员各方最优策略的基本分析 | 第144-145页 |
6.4.4 政府与协同成员博弈复制动态方程描述 | 第145-146页 |
6.4.5 政府复制动态方程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第146-147页 |
6.4.6 协同成员复制动态方程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第147-148页 |
6.4.7 政府与协同成员策略互动演化稳定分析 | 第148-150页 |
6.4.8 数值仿真分析 | 第150-15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7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 | 第157-179页 |
7.1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影响因素识别原则 | 第157-158页 |
7.2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8-164页 |
7.2.1 成员创新能力 | 第158-159页 |
7.2.2 环境支持因素 | 第159-161页 |
7.2.3 政府引导与监督因素 | 第161页 |
7.2.4 资源与平台因素 | 第161-162页 |
7.2.5 核心科学家因素 | 第162-163页 |
7.2.6 文化与信任因素 | 第163-164页 |
7.3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质量 | 第164-170页 |
7.3.1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质量概念 | 第164-167页 |
7.3.2 协同创新能力结构分析 | 第167-169页 |
7.3.3 协同创新绩效结构分析 | 第169-170页 |
7.4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影响因素模型 | 第170-178页 |
7.4.1 研究假设 | 第170-177页 |
7.4.2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 第177-178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78-179页 |
8 实证研究 | 第179-213页 |
8.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179-181页 |
8.1.1 问卷设计 | 第179-180页 |
8.1.2 分析方法 | 第180-181页 |
8.2 变量测量 | 第181-187页 |
8.2.1 变量测试项目设计原则 | 第181页 |
8.2.2 变量测度和依据 | 第181-187页 |
8.3 问卷发放、回收与描述性统计 | 第187-195页 |
8.3.1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187-188页 |
8.3.2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 | 第188-189页 |
8.3.3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分析 | 第189-195页 |
8.4 实证分析 | 第195-207页 |
8.4.1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质量评价 | 第195-196页 |
8.4.2 相关性分析 | 第196-198页 |
8.4.3 协同创新中心生成质量与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第198-207页 |
8.5 加快协同创新中心生成的建议 | 第207-212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212-213页 |
9 总结与展望 | 第213-217页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213-216页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216-217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32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232-235页 |
致谢 | 第235-2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2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