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主导到同行专家评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3. 小结 | 第19-20页 |
(四) 概念界定 | 第20页 |
1. 职称 | 第20页 |
2. 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 第20页 |
(五)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六)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 历史法 | 第21页 |
2. 问卷法 | 第21页 |
3. 访谈法 | 第21页 |
4. 文献法 | 第21-22页 |
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概况 | 第22-28页 |
(一)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变迁过程 | 第22-26页 |
1. 教师职称制度的创设 | 第22-23页 |
2.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3.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趋势 | 第25-26页 |
(二) 关于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争议 | 第26-28页 |
1. 赞成取消者的观点 | 第26-27页 |
2. 反对取消者的观点 | 第27-28页 |
二、关于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定过程的调查 | 第28-39页 |
(一) 调查背景 | 第28-30页 |
1. 调查思路 | 第28页 |
2. 大同市教育现状 | 第28页 |
3. 大同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程序 | 第28-30页 |
(二) 方法与取样 | 第30-33页 |
1. 调查方法 | 第30-31页 |
2. 样本概述 | 第31-33页 |
(三) 调查数据分析 | 第33-39页 |
1. 职称与工作量和收入的关系 | 第33-36页 |
2. 教师对评定过程不满 | 第36-37页 |
3. 教师对评定结果不满 | 第37-39页 |
三、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9-51页 |
(一)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9-48页 |
1. 评定指标分配不合理 | 第39-40页 |
2. 评定标准不科学 | 第40-44页 |
3. 评审过程中行政导向严重 | 第44-46页 |
4. 评定结果的不良影响 | 第46-48页 |
(二)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8-51页 |
1. 行政权力压制学术力量 | 第48-49页 |
2. 管理机制上追求“容易” | 第49页 |
3. 制度的作用范围有限 | 第49-51页 |
四、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 第51-62页 |
(一) 权力交接:学术主导代替行政主导 | 第51-54页 |
1. 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应由同行专家制定 | 第52页 |
2. 职称评定过程应由同行专家主持完成 | 第52-53页 |
3. 要建立针对评审专家的资格审查制度 | 第53-54页 |
(二) 评定标准:界定教师专业水平 | 第54-57页 |
1. 匡正教师职称评定的价值导向 | 第54-55页 |
2. 注重教学能力与师德,兼顾教龄 | 第55-57页 |
(三) 指标分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 第57-58页 |
1. 自上而下模式存在“短板” | 第57页 |
2. 结合自下而上模式 | 第57-58页 |
(四) 评定过程:公平公开 | 第58-59页 |
1. 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 第58页 |
2. 建立听证制度 | 第58-59页 |
3. 结果公开,接受监督 | 第59页 |
(五) 评定结果运用:聘任与工资 | 第59-62页 |
1. 评聘分离,竞聘上岗 | 第59-60页 |
2. 改革工资制度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附录1 | 第67-70页 |
附录2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