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其他论文

福建薏苡农艺性状、淀粉微结构及发芽前后薏苡仁多糖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文献综述第12-30页
 1 薏苡种质资源的研究第12-15页
   ·薏苡的原产地第12-13页
   ·薏苡种质资源的分类第13页
   ·薏苡种质资源的分布第13-14页
   ·薏苡种质资源研究现状第14-15页
 2 薏苡的植物学特征与栽培研究第15-18页
   ·薏苡的植物学形态第15页
   ·薏苡的生育特性第15-17页
     ·薏苡种子的需暗性第15-16页
     ·根的生长第16页
     ·分蘖第16页
     ·幼穗分化第16-17页
     ·抽穗扬花习性第17页
   ·薏苡的栽培研究第17-18页
 3 薏苡遗传学研究第18-21页
   ·薏苡细胞遗传学研究第18-19页
   ·薏苡遗传改良和育种研究第19-21页
 4 薏苡仁的研究第21-23页
   ·营养成分第21页
   ·药用价值第21-23页
     ·抗肿瘤作用第22页
     ·增强免疫作用第22-23页
     ·降血糖作用第23页
     ·镇痛消炎作用第23页
     ·抗氧化作用第23页
 5 薏苡仁多糖的研究第23-27页
   ·薏苡仁多糖的研究意义第23-24页
   ·薏苡仁多糖的研究进展第24-27页
     ·薏苡仁多糖提取、分离、纯化与组分分析第24-26页
       ·薏苡仁多糖提取、分离、纯化第24-26页
       ·组分分析第26页
     ·薏苡仁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第26-27页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7-30页
第一章 福建不同品种(系)薏苡农艺性状研究第30-40页
 1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30-31页
   ·试验材料第30页
   ·试验方法第30-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1-39页
   ·不同品种(系)薏苡的部分生物学性状比较第31-32页
   ·薏苡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第32-35页
     ·薏苡各品种(系)平均性状第32页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第32-33页
     ·各性状间相关性分析第33页
     ·主成分分析第33-35页
   ·野生薏苡和栽培薏苡的比较第35-39页
     ·植株形态学比较第35-36页
     ·生育特性比较第36-38页
       ·开花习性比较第36-38页
       ·花器形态比较第38页
     ·薏苡颖果、果仁性状比较第38-39页
 3 讨论第39-40页
第二章 新陈薏苡种子发芽能力的比较第40-47页
 1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40-41页
   ·试验材料第40页
   ·试验方法第40-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新陈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的比较第41-42页
   ·新陈种子苗高、干重与活力指数的比较第42-44页
   ·新陈种子电导率的比较第44-45页
 3 讨论第45-47页
   ·活力指数是检验新陈种子活力的重要指标第45页
   ·电导率的测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45页
   ·在生产上尽可能选用新种子和高活力种子第45-47页
第三章 薏苡淀粉微结构的观察第47-54页
 1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47-48页
   ·材料第47-48页
     ·试验材料第47页
     ·试验仪器第47-48页
   ·试验方法第48页
     ·田间试验第48页
     ·横断面扫描电镜观察第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53页
   ·水稻和薏苡淀粉外部特征的观察第48-49页
   ·籼稻与粳稻淀粉外部特征的观察第49-52页
   ·四个薏苡品种(系)淀粉外部特征的观察第52页
   ·薏苡淀粉粒的内部特征第52-53页
 3 讨论第53-54页
第四章 发芽前后薏苡仁多糖含量的变化第54-60页
 1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54-57页
   ·材料第54-55页
     ·试验材料第54页
     ·试剂第54-55页
     ·仪器第55页
   ·试验方法第55-57页
     ·薏苡仁多糖提取的工艺流程第55页
     ·操作要点第55-56页
     ·薏苡仁多糖含量测定(苯酚-硫酸法)第56-57页
     ·试验设计第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59页
   ·葡萄糖标准曲线第57页
   ·薏苡仁多糖含量测定第57-58页
   ·方差分析第58-59页
 3 讨论第59-60页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福建铁观音茶园铜锌营养状况研究
下一篇:圆果黄麻不育类型鉴定及其蛋白质表达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