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运输与设备论文--露天矿运输论文

基于刚度链的矿用自卸车关键零部件等寿命设计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矿用自卸车发展现状及趋势第14-16页
    1.3 疲劳寿命研究概况第16-18页
    1.4 等寿命研究概况第18-19页
    1.5 刚度链研究概况第19-20页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矿用自卸车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建模与验证第22-36页
    2.1 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与验证第22-30页
        2.1.1 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第22-27页
        2.1.2 道路加速度实车试验第27页
        2.1.3 仿真与试验对比验证第27-28页
        2.1.4 疲劳载荷谱获取第28-30页
    2.2 零部件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第30-32页
        2.2.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0-31页
        2.2.2 有限元模型应力分析第31-32页
    2.3 零部件应力实车试验及模型验证第32-35页
        2.3.1 试验原理及测点布置第32-34页
        2.3.2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第34页
        2.3.3 有限元模型验证第34-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基于不等间距灰色模型的零部件疲劳寿命预测第36-55页
    3.1 灰色模型理论基础第36-37页
    3.2 不等间距灰色模型建立与验证第37-41页
        3.2.1 不等间距灰色模型建立第37-38页
        3.2.2 模型求解第38-39页
        3.2.3 模型对比验证第39-41页
    3.3 预测疲劳寿命的灰色Miner方法建立第41-45页
        3.3.1 传统Miner方法第41-42页
        3.3.2 灰色Miner方法建立第42-43页
        3.3.3 灰色Miner方法对比验证第43-45页
    3.4 基于不等间距灰色模型的部件疲劳寿命预测第45-54页
        3.4.1 疲劳S-N曲线获取第45-46页
        3.4.2 基于传统Miner方法的关键部件疲劳寿命预测第46-48页
        3.4.3 基于灰色Miner方法的关键部件疲劳寿命预测第48-53页
        3.4.4 疲劳寿命结果对比分析第53-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4章 基于模态匹配的关键零部件间的刚度协调第55-63页
    4.1 机械结构的模态匹配方法及流程第55-57页
        4.1.1 机械结构的模态匹配方法第55-56页
        4.1.2 机械结构的模态匹配流程第56-57页
    4.2 矿用自卸车零部件模态参数计算第57-60页
        4.2.1 模态边界条件设置第57页
        4.2.2 各零部件模态参数计算第57-60页
    4.3 零部件间模态匹配研究第60-62页
        4.3.1 矿用自卸车零部件间模态匹配第60-61页
        4.3.2 零部件间模态匹配及刚度协调结果第61-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基于刚度链的零部件刚度分布均匀化研究第63-83页
    5.1 零部件刚度链设计方法第63-66页
        5.1.1 刚度链设计方法第64-65页
        5.1.2 刚度链设计流程第65-66页
    5.2 关键零部件刚度计算第66-70页
        5.2.1 刚度边界条件设置第66-67页
        5.2.2 各零部件刚度计算第67-70页
    5.3 零部件中元件刚度贡献计算第70-74页
        5.3.1 零部件中的元件划分第70-72页
        5.3.2 零部件中各元件刚度贡献分析第72-74页
    5.4 零部件刚度分布均匀化研究第74-82页
        5.4.1 零部件的刚度分布模型第75-80页
        5.4.2 刚度分布均匀化与疲劳寿命验算第80-81页
        5.4.3 等寿命刚度约束条件确定第81-82页
    5.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6章 基于刚度约束的矿用自卸车零部件等寿命设计第83-98页
    6.1 等寿命优化策略第83-84页
    6.2 等寿命优化目标函数建立第84-89页
        6.2.1 目标函数建立第84页
        6.2.2 优化变量取值范围第84-85页
        6.2.3 各部件疲劳寿命函数表达式建立第85-87页
        6.2.4 各部件质量函数表达式建立第87-89页
    6.3 刚度约束数学模型第89-90页
        6.3.1 模态约束条件第89页
        6.3.2 刚度约束条件第89-90页
    6.4 等寿命优化模型建立及求解第90-96页
        6.4.1 等寿命优化模型建立第90页
        6.4.2 模型求解及优化结果分析第90-96页
    6.5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结论第98-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硫化矿尘热分解动力学及其爆温计算研究
下一篇:BaO-Lu2O3-SiO2体系相图热力学与中间相上转换荧光材料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