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混沌现象 | 第10-11页 |
1.3 混沌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应用 | 第11-13页 |
1.3.1 混沌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1.3.2 混沌研究的应用场景 | 第12-13页 |
1.4 非线性系统常见动力学现象 | 第13-18页 |
1.4.1 耦合系统的同步现象 | 第13-14页 |
1.4.2 同步现象的分类及介绍 | 第14-15页 |
1.4.3 耦合系统振荡猝灭现象 | 第15页 |
1.4.4 振荡猝灭现象的分类及介绍 | 第15-18页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非线性动力学基础理论概述 | 第20-35页 |
2.1 非线性动力学基础 | 第20-21页 |
2.1.1 非线性系统概念 | 第20页 |
2.1.2 非线性动力学系统 | 第20-21页 |
2.2 典型的非线性系统模型 | 第21-24页 |
2.2.1 混沌振子Lorenz模型 | 第21-22页 |
2.2.2 混沌振子Rossler模型 | 第22-23页 |
2.2.3 混沌振子Sprott模型 | 第23页 |
2.2.4 极限环振子Landau-Stuart模型 | 第23-24页 |
2.3 非线性系统的刻画——李雅普诺夫指数 | 第24-27页 |
2.3.1 李雅普诺夫指数推理 | 第24-25页 |
2.3.2 李雅普诺夫指数应用 | 第25-27页 |
2.4 通往混沌的道路——分岔 | 第27-30页 |
2.4.1 叉形分岔 | 第28页 |
2.4.2 切分岔 | 第28-29页 |
2.4.3 霍夫分岔 | 第29-30页 |
2.5 常见耦合方式和自组织行为 | 第30-35页 |
2.5.1 振子参数失配 | 第31-32页 |
2.5.2 共轭耦合 | 第32页 |
2.5.3 扩散耦合 | 第32页 |
2.5.4 时间延迟耦合 | 第32-33页 |
2.5.5 动态耦合 | 第33-34页 |
2.5.6 其他耦合类型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振子固有频率对耦合系统死亡区域分布的影响 | 第35-48页 |
3.1 背景概述 | 第35-36页 |
3.2 耦合系统模型 | 第36-37页 |
3.3 振子固有频率对单通道扩散耦合系统的影响 | 第37-40页 |
3.3.1 基于X变量耦合的全同系统 | 第37-38页 |
3.3.2 基于X变量耦合的非全同系统 | 第38-39页 |
3.3.3 基于Y变量耦合的非全同系统 | 第39-40页 |
3.4 振子固有频率对单通道共轭耦合系统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 振子固有频率对双通道扩散耦合系统的影响 | 第41-43页 |
3.5.1 双通道扩散耦合全同系统 | 第41-42页 |
3.5.2 双通道扩散耦合非全同系统 | 第42-43页 |
3.6 振子固有频率对双通道共轭耦合系统的影响 | 第43-46页 |
3.6.1 双通道共轭耦合全同系统 | 第44页 |
3.6.2 双通道共轭耦合非全同系统 | 第44-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双通道耦合对振幅死亡转变到振荡死亡的影响 | 第48-67页 |
4.1 背景概述 | 第48-49页 |
4.2 双通道耦合对扩散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影响 | 第49-57页 |
4.2.1 全同扩散耦合Landau-Stuart系统模型 | 第49-51页 |
4.2.2 非全同扩散耦合Landau-Stuart系统模型 | 第51-57页 |
4.3 双通道耦合对共轭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影响 | 第57-63页 |
4.3.1 全同共轭耦合Landau-Stuart系统模型 | 第57-59页 |
4.3.2 非全同共轭耦合Landau-Stuart系统模型 | 第59-63页 |
4.4 双通道耦合对混沌振子系统的动力学影响 | 第63-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5.2 课题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