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有色金属论文--铜论文

云南香格里拉普朗斑岩铜矿床控岩控矿构造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第13-14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14-17页
        1.2.1 国内外成矿构造研究动态第14-15页
        1.2.2 俯冲环境下斑岩铜矿床的构造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3 斑岩铜矿床裂隙-脉系统研究进展第17页
    1.3 矿区矿产勘查及构造研究状况第17-19页
        1.3.1 矿产勘查过程第17-18页
        1.3.2 矿区构造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3 存在的问题第19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0页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20页
    1.6 主要完成工作量第20-22页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第22-33页
    2.1 矿区自然地理概况第22-23页
    2.2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第23-24页
    2.3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及动力学背景第24-29页
        2.3.1 三江特提斯构造域演化特征第24-25页
        2.3.2 义敦岛弧带演化特征第25-28页
        2.3.3 俯冲背景下的构造型式第28-29页
    2.4 区域地质概况第29-33页
        2.4.1 区域地层第29-30页
        2.4.2 区域构造第30-32页
            2.4.2.1 褶皱第30页
            2.4.2.2 断裂第30-32页
        2.4.3 区域岩浆岩第32-33页
            2.4.3.1 火山岩第32页
            2.4.3.2 侵入岩第32-33页
第三章 矿区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第33-45页
    3.1 地层第33页
    3.2 构造第33-35页
        3.2.1 褶皱第33-34页
        3.2.2 断裂第34-35页
    3.3 岩浆岩及变质作用第35-37页
        3.3.1 火山岩第35页
        3.3.2 侵入岩第35-37页
        3.3.3 变质作用第37页
    3.4 矿床地质特征第37-45页
        3.4.1 矿体产出特征第37-40页
            3.4.1.1 首采区第37-38页
            3.4.1.2 东矿段第38-39页
            3.4.1.3 北矿段第39-40页
            3.4.1.4 矿区外围北部第40页
        3.4.2 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第40-41页
            3.4.2.1 矿石类型第40-41页
            3.4.2.2 矿石结构及构造第41页
        3.4.3 围岩蚀变及蚀变分带第41-45页
            3.4.3.1 基本蚀变类型第41-42页
            3.4.3.2 首采区蚀变分带第42-43页
            3.4.3.3 东矿段第43页
            3.4.3.4 北矿段第43-45页
第四章 矿区控岩控矿构造特征第45-72页
    4.1 区域构造控岩特征第45-46页
        4.1.1 断裂对岩体的控制第45-46页
        4.1.2 褶皱对岩体的控制第46页
    4.2 矿区断裂构造特征第46-63页
        4.2.1 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第47-57页
            4.2.1.1 3660中段第47-50页
            4.2.1.2 3700中段第50-52页
            4.3.1.3 3720中段第52-54页
            4.3.1.4 3735中段第54-56页
            4.3.1.5 围岩中的断裂构造第56-57页
        4.2.2 构造岩镜下特征第57-60页
            4.2.2.1 首采区构造岩第57-59页
            4.2.2.2 矿区外围南部构造岩第59-60页
        4.2.3 首采区断层三维模型的建立第60-63页
            4.2.3.1 地质依据及方法第60-63页
            4.2.3.2 三维断层模型第63页
    4.3 节理发育特征第63-72页
        4.3.1 节理类型及特征第63-64页
        4.3.2 节理优势方位第64-72页
            4.3.2.1 3720中段第64-66页
            4.3.2.2 3735中段第66-68页
            4.3.2.3 节理的含矿性与优势方位第68-70页
            4.3.2.4 围岩中的节理发育特征第70-72页
第五章 构造带划分、构造应力场及控矿特征第72-82页
    5.1 断裂构造带的划分第72-74页
        5.5.1 NW-NNW向构造第73页
        5.5.2 NWW向构造第73页
        5.5.3 NE-NEE向构造第73-74页
    5.2 构造应力场分析第74-76页
        5.2.1 区域构造分析法第74页
        5.2.2 共轭节理分析法第74-76页
    5.3 构造应力场演化第76-79页
        5.3.1 成矿前第78页
        5.3.2 成矿期第78页
        5.3.3 成矿后第78-79页
    5.4 构造控矿特征第79-82页
        5.4.1 断裂控矿特征第79-80页
        5.4.2 褶皱控矿特征及矿带主要斑岩矿床控矿特征对比第80-82页
第六章 结论第82-84页
    6.1 取得的主要认识第82-83页
    6.2 存在的研究不足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0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沙市企业捐赠税收政策应用研究
下一篇:稀土矿泥中稀土的酸浸及其浸出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