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2 海绵城市理论解读与国内外理论实践综述 | 第15-24页 |
2.1 海绵城市理论解读 | 第15-17页 |
2.1.1 海绵城市概念 | 第15页 |
2.1.2 海绵城市相关术语解释 | 第15-16页 |
2.1.3 海绵城市内涵 | 第16页 |
2.1.4 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 第16-17页 |
2.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 第17-23页 |
2.2.1 国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 第17-21页 |
2.2.2 国内研究与实践综述 | 第21-22页 |
2.2.3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对比分析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兰州市基本概况以及水情具体现状 | 第24-37页 |
3.1 兰州市基本概况 | 第24-27页 |
3.1.1 自然概况 | 第24-25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27页 |
3.2 兰州市水情具体现状 | 第27-35页 |
3.2.1 降水与洪涝特点 | 第27-30页 |
3.2.2 水资源状况 | 第30-31页 |
3.2.3 水环境质量状况 | 第31页 |
3.2.4 水利工程设施状况 | 第31-35页 |
3.2.5 城市下垫面情况 | 第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3.3.1 水安全方面 | 第35-36页 |
3.3.2 水资源方面 | 第36页 |
3.3.3 水环境方面 | 第36-37页 |
4 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SWOT分析 | 第37-42页 |
4.1 S-优势分析 | 第37页 |
4.1.1 政府高度重视 | 第37页 |
4.1.2 科技资源聚集优势 | 第37页 |
4.2 W-劣势分析 | 第37-40页 |
4.2.1 基础数据缺乏 | 第37页 |
4.2.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绿色基础设施不足 | 第37-38页 |
4.2.3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地质灾害多发 | 第38-39页 |
4.2.4 民众环保意识和防灾意识薄弱 | 第39页 |
4.2.5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实力偏弱 | 第39-40页 |
4.3 O-机遇分析 | 第40页 |
4.3.1 国家政策的支持 | 第40页 |
4.3.2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 第40页 |
4.4 T-挑战分析 | 第40-41页 |
4.4.1 缺乏成熟经验,部门协调困难 | 第40页 |
4.4.2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 | 第40-41页 |
4.4.3 投融资问题 | 第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5 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指标 | 第42-46页 |
5.1 总体目标 | 第42-44页 |
5.1.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 第42-44页 |
5.1.2 排水除涝标准 | 第44页 |
5.1.3 城市防洪标准 | 第44页 |
5.2 具体指标 | 第44-45页 |
5.2.1 建成区内主要指标 | 第44-45页 |
5.2.2 建成区外主要指标 | 第4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6 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预期效益分析 | 第46-49页 |
6.1 生态环境效益 | 第46-47页 |
6.1.1 显著提高水环境质量 | 第46页 |
6.1.2 全面提升生态功能 | 第46页 |
6.1.3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 第46-47页 |
6.1.4 助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 第47页 |
6.2 社会效益 | 第47页 |
6.2.1 有利于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内涝问题 | 第47页 |
6.2.2 全面提升兰州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 第47页 |
6.2.3 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 第47页 |
6.3 经济效益 | 第47-48页 |
6.3.1 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 第48页 |
6.3.2 有利于减少额外的费用,减轻社会负担 | 第4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7 兰州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对策与建议 | 第49-52页 |
7.1 规划设计方面 | 第49页 |
7.1.1 多规合一,实现规划“一张图” | 第49页 |
7.1.2 加强顶层设计和具体的场地设计 | 第49页 |
7.2 建设管理方面 | 第49-51页 |
7.2.1 制定相关法律,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 第49-50页 |
7.2.2 成立海绵城市建设委员会,建立统一协调机制 | 第50页 |
7.2.3 以问题为导向,解决近期突出问题 | 第50页 |
7.2.4 保护兰州山水格局,建设绿色海绵体 | 第50-51页 |
7.2.5 建立应急机制,打造智慧海绵城市 | 第51页 |
7.2.6 培养和引进海绵城市建设人才 | 第51页 |
7.2.7 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 | 第51页 |
7.2.8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出城入园” | 第51页 |
7.2.9 加强与国内外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 第51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8.1 结论 | 第52页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