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液两相流条件下压水堆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流致振动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第2章 流致振动基本理论 | 第14-17页 |
| 2.1 湍流抖振 | 第14-15页 |
| 2.2 旋涡脱落激振 | 第15页 |
| 2.3 流体弹性不稳定性 | 第15-16页 |
| 2.4 声共振 | 第16-17页 |
| 第3章 实验台架介绍 | 第17-28页 |
| 3.1 系统整体介绍 | 第17-18页 |
| 3.1.1 系统组成 | 第17页 |
| 3.1.2 系统运行流程 | 第17-18页 |
| 3.2 相似模化分析 | 第18-19页 |
| 3.3 蒸汽发生器简化装置的设计及主要参数 | 第19-20页 |
| 3.4 U形电加热棒 | 第20-23页 |
| 3.4.1 U形电加热棒的布置 | 第20-22页 |
| 3.4.2 U形电加热棒的设计 | 第22-23页 |
| 3.5 流场测量 | 第23-24页 |
| 3.6 振动测量 | 第24-28页 |
| 3.6.1 传感器选择及参数 | 第24-25页 |
| 3.6.2 测点布置 | 第25-26页 |
| 3.6.3 传感器连接形式 | 第26-28页 |
| 第4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8-41页 |
| 4.1 汽液两相流场分析 | 第28-29页 |
| 4.1.1 U形管弯管区流场形态 | 第28-29页 |
| 4.1.2 U形管弯管区流场高速摄像机图像处理 | 第29页 |
| 4.2 350KW功率工况下的振动分析 | 第29-31页 |
| 4.2.1 1 号测点 | 第29-31页 |
| 4.2.2 2 号、3 号测点 | 第31页 |
| 4.3 250KW功率工况下的振动分析 | 第31-33页 |
| 4.4 150KW功率工况下的振动分析 | 第33-34页 |
| 4.5 三种工况下的振动对比 | 第34-37页 |
| 4.5.1 最大振幅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 4.5.2 最大振幅对比 | 第35-36页 |
| 4.5.3 振幅均方根值对比 | 第36-37页 |
| 4.6 与空气-水条件下实验的对比 | 第37-39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5章 安装中央隔板后的振动分析 | 第41-54页 |
| 5.1 中央隔板的设计及安装 | 第41-42页 |
| 5.1.1 中央隔板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案 | 第41-42页 |
| 5.1.2 中央隔板的安装 | 第42页 |
| 5.2 安装中央隔板后的流场分析 | 第42-47页 |
| 5.2.1 流场发展过程及流场形态分析 | 第42-44页 |
| 5.2.2 高速摄像机辅助分析 | 第44-47页 |
| 5.3 安装中央隔板后各工况下的振动分析 | 第47-50页 |
| 5.3.1 最大振幅数据处理 | 第47-48页 |
| 5.3.2 振幅均方根值数据处理 | 第48-50页 |
| 5.4 中央隔板安装前后的振动情况对比 | 第50-53页 |
| 5.4.1 最大振幅的改变 | 第50-51页 |
| 5.4.2 振幅均方根的改变 | 第51-53页 |
| 5.5 中央隔板的作用分析 | 第53-5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