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人格权商业化利用概述 | 第10-16页 |
(一) 人格权商业化利用概念及特征分析 | 第10-11页 |
(二) 人格权中精神利益及经济利益分析 | 第11-13页 |
1. 人格权中精神利益之分析 | 第11页 |
2. 人格权中经济利益之分析 | 第11-13页 |
3. 经济利益与精神利益的辩证统一 | 第13页 |
(三) 人格权商业化利用法律性质分析 | 第13-15页 |
1. 商事人格权说 | 第13-14页 |
2. 无形财产说 | 第14页 |
3. 人格权说 | 第14-15页 |
(四) 人格权商业化利用意义分析 | 第15-16页 |
1. 法律意义 | 第15页 |
2. 经济价值 | 第15-16页 |
二、国外关于人格权商业化利用保护和限制相关制度 | 第16-20页 |
(一) 美国公开权制度 | 第16-17页 |
1. 公开权制度简介 | 第16页 |
2. 美国人格权商业化利用的具体规定 | 第16-17页 |
(二) 德国统一保护制度 | 第17-18页 |
1. 德国统一保护制度简介 | 第17页 |
2. 德国人格权商业化利用的具体规定 | 第17-18页 |
(三) 本章小结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18-20页 |
1. 扩大人格权保护范围 | 第18-19页 |
2. 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害赔偿相结合的赔偿模式 | 第19页 |
3. 赋予人格权财产利益可继承性,并在时间上予以明确限制 | 第19-20页 |
三、人格权商业化利用和限制理论分析 | 第20-28页 |
(一) 人格权商业化利用理论分析 | 第20-25页 |
1. 洛克劳动理论 | 第20-22页 |
2. 经济学刺激理论 | 第22-23页 |
3. 人格自主理论 | 第23-25页 |
4. 笔者评析 | 第25页 |
(二) 人格权商业化利用限制理论分析 | 第25-27页 |
1. 法益保护理论 | 第26页 |
2. 规制市场理论 | 第26页 |
3. 公序良俗理论 | 第26页 |
4. 关于限制内容及方式的论述 | 第26-27页 |
5. 笔者评析 | 第27页 |
(三) 关于人格权商业化利用与限制的辩证分析 | 第27-28页 |
四、我国人格权商业化利用保护和限制制度现状 | 第28-36页 |
(一) 我国现状 | 第28-32页 |
1. 立法现状 | 第28-29页 |
2. 司法现状 | 第29-32页 |
(二) 我国人格权商业化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1. 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2. 导致的原因 | 第34-36页 |
五、关于构建我国人格权商业化利用体系的思考 | 第36-44页 |
(一) 构建以人格权为框架的统一的人格权商业化利用合理运行机制 | 第36-38页 |
1. 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2. 基本内容 | 第37-38页 |
3. 本节小结 | 第38页 |
(二) 构建多层次、综合长效的人格权商业化利用损害救济模式 | 第38-41页 |
1. 法律及制度方面救济的设想 | 第39-40页 |
2. 关于侵权行为违法性及具体损失的认定标准 | 第40-41页 |
3. 本节小结 | 第41页 |
(三) 构建完善的人格权商业化利用限制制度 | 第41-44页 |
1. 基本原则 | 第41-42页 |
2. 具体措施 | 第42-43页 |
3. 本节小结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