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在新社会阶层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导言第8-18页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第8-10页
        (一) 选题缘由第8-9页
        (二) 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第10-13页
        (一) 关于新社会阶层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二) 关于新社会阶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 国外关于新社会阶层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四) 研究方法第13页
        (五) 创新之处第13页
    三、主要概念界定第13-18页
        (一) 新社会阶层第13-16页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16-18页
第一章 在新社会阶层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角度审视第18-22页
    一、在新社会阶层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第18-20页
        (一) 有利于新社会阶层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第18-19页
        (二) 有利于加强新社会阶层对国家政权的认同第19页
        (三) 有利于发挥新社会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作用第19-20页
    二、在新社会阶层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第20-22页
        (一) 新社会阶层自身发展的需要第20页
        (二) 新社会阶层参政议政的需要第20-22页
第二章 在新社会阶层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第22-33页
    一、在新社会阶层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采取的措施第22-26页
        (一) 加强“两新”组织领域新社会阶层党建工作第22-24页
        (二) 举办新社会阶层理论培训班第24-25页
        (三) 创建新社会阶层联谊会第25-26页
    二、在新社会阶层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成效第26-29页
        (一) 新社会阶层参政议政渠道更加畅通第26-27页
        (二) 新社会阶层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第27-28页
        (三) 新社会阶层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第28-29页
    三、在新社会阶层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第29-33页
        (一) 大众化的目标针对性不强第29-30页
        (二) 大众化的内容分类性不强第30-31页
        (三) 大众化的方法层次化不强第31-33页
第三章 在新社会阶层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第33-48页
    一、层层关怀:目标“分类化”第33-39页
        (一) 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统领地位为目标第34-35页
        (二) 以培育优秀分子为目标第35-37页
        (三) 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第37-38页
        (四) 以展现马克思主义正能量为目标第38-39页
    二、因类施教:内容“分类化”第39-44页
        (一) 着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第40-41页
        (二) 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第41-42页
        (三) 结合具体问题具体教育第42-43页
        (四) 全面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43-44页
    三、分类推进:方法“分类化”第44-48页
        (一) 多主体联动教育法第44-46页
        (二) 网络平台沟通交流法第46-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5页
致谢第55-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虚拟的真实—米歇尔·博里曼斯的作品
下一篇: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脏肿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