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20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3.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三)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 体验理论 | 第17页 |
2. 游憩理论 | 第17-18页 |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2.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二、骑行绿道基本问题阐述 | 第20-27页 |
(一) 骑行绿道相关概念辨析 | 第20页 |
1. 游径、风景道 | 第20页 |
2. 步行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道 | 第20页 |
(二) 骑行绿道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 骑行绿道概念 | 第20-21页 |
2. 骑行内涵 | 第21页 |
3. 绿道内涵 | 第21-22页 |
(三) 骑行绿道特点 | 第22-23页 |
1. 适应时代性 | 第22页 |
2. 主题性 | 第22页 |
3. 运动性 | 第22-23页 |
4. 生态性 | 第23页 |
5. 健康性 | 第23页 |
6. 融合性 | 第23页 |
(四) 骑行绿道分类 | 第23-24页 |
(五) 骑行绿道功能 | 第24-27页 |
1. 生态功能 | 第24-25页 |
2. 实现多重价值 | 第25-26页 |
3. 满足游客多重需求 | 第26-27页 |
三、漓江风景名胜区骑行绿道开发的RLME理论框架分析 | 第27-32页 |
(一) RLME理论框架构建 | 第27页 |
(二) RLME理论框架分析 | 第27-32页 |
1. 坚持休闲(L)理念 | 第27-28页 |
2. 坚持旅游资源(R)基础地位,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 第28-29页 |
3. 坚持以旅游市场(M)为导向 | 第29-30页 |
4. 充分满足游客的体验(E)目的 | 第30-32页 |
四、漓江风景名胜区骑行绿道旅游市场分析 | 第32-42页 |
(一) 网络关注 | 第32页 |
(二) 桂林户外俱乐部 | 第32-33页 |
(三) 桂林自助游旅游市场 | 第33-34页 |
(四) 漓江风景名胜区骑行绿道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 第34-42页 |
1. 人口学特征 | 第34-36页 |
2. 旅游偏好及健康旅游目的 | 第36-37页 |
3. 对骑行绿道的认知及态度 | 第37-38页 |
4. 游客对骑行绿道开发要求 | 第38-41页 |
5. 旅游市场调查结论 | 第41-42页 |
五、漓江风景名胜区骑行绿道旅游开发现状及SWOT分析 | 第42-55页 |
(一) 漓江风景名胜区骑行绿道旅游开发现状 | 第42-46页 |
1. 漓江风景名胜区骑行绿道旅游基本情况 | 第42-45页 |
2. 漓江风景名胜区骑行绿道旅游开发不足 | 第45-46页 |
(二) 漓江风景名胜区骑行绿道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 第46-55页 |
1. 优势(strength) | 第46-50页 |
2. 弱势(weakness) | 第50-51页 |
3. 机遇(opportunity) | 第51-52页 |
4. 挑战(threat) | 第52-53页 |
5. 总结 | 第53-55页 |
六、漓江风景名胜区骑行绿道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 | 第55-68页 |
(一) 战略目标及指导思想 | 第55-56页 |
1. 战略目标 | 第55页 |
2. 指导思想 | 第55-56页 |
(二) 骑行绿道旅游空间布局 | 第56-58页 |
1. 一江 | 第56-57页 |
2. 一路 | 第57页 |
3. 一带 | 第57页 |
4. 多支线 | 第57-58页 |
(三) 骑行绿道旅游产品开发 | 第58-60页 |
1. 核心旅游产品 | 第59-60页 |
2. 外围旅游产品 | 第60页 |
(四) 骑行绿道旅游政府、政策支持 | 第60-63页 |
1. 政策支持骑行绿道旅游开发 | 第60-61页 |
2. 加强政府与居民、企业沟通 | 第61-62页 |
3. 政府参与骑行绿道建设、管理 | 第62-63页 |
(五) 骑行绿道旅游管理运营 | 第63-65页 |
1. 骑行绿道旅游管理 | 第63-64页 |
2. 骑行绿道旅游运营 | 第64-65页 |
(六) 投资模式 | 第65-68页 |
1. 投资主体 | 第66页 |
2. 投资模式 | 第66-68页 |
七、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8-70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68页 |
(二) 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注释 | 第70-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