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LCA概述 | 第11-15页 |
1.2.1 LCA含义 | 第11-12页 |
1.2.2 LCA技术框架 | 第12-14页 |
1.2.3 LCA的特征与缺陷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LCA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 第15-19页 |
1.3.1 国外LCA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2 国内LCA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3 LCA应用现状 | 第17-19页 |
1.4 Eco-LCA生态生命周期评价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0-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2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离子型稀土资源及生产环境分析 | 第21-32页 |
2.1 离子型稀土资源 | 第21-24页 |
2.1.1 离子型稀土发现史 | 第21页 |
2.1.2 离子型稀土资源分布及其特征 | 第21-22页 |
2.1.3 离子型稀土应用领域 | 第22-24页 |
2.2 开采工艺 | 第24-27页 |
2.2.1 池浸工艺 | 第25-26页 |
2.2.2 堆浸工艺 | 第26页 |
2.2.3 原地浸矿工艺 | 第26-27页 |
2.3 提取工艺 | 第27-30页 |
2.3.1 母液净化除杂 | 第27-28页 |
2.3.2 母液中稀土沉淀工艺 | 第28-29页 |
2.3.3 提取分离工艺 | 第29-30页 |
2.4 离子型稀土生产环境分析 | 第30-31页 |
2.4.1 开采环境分析 | 第30页 |
2.4.2 冶炼分离环境分析 | 第30-31页 |
2.5 离子型稀土生产生态环境负荷分析 | 第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离子型稀土生产LCA目标、系统边界及指标体系研究 | 第32-42页 |
3.1 LCA研究的目标 | 第32-33页 |
3.2 LCA研究的系统边界 | 第33-34页 |
3.3 LCA环境负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34-35页 |
3.4 LCA清单分析 | 第35-40页 |
3.4.1 LCA清单数据收集 | 第35-37页 |
3.4.2 LCA清单数据处理 | 第37-40页 |
3.4.3 LCA清单编制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离子型稀土生产环境负荷ECEC模型研究 | 第42-50页 |
4.1 生态累积(火用)耗(ECEC)评价模型 | 第42-46页 |
4.1.1 自然资源消耗ECEC评价模型 | 第42-43页 |
4.1.2 社会经济投入ECEC评价模型 | 第43-44页 |
4.1.3 环境污染危害ECEC评价模型 | 第44-46页 |
4.2 环境影响类型生态累积(火用)耗评价模型 | 第46-49页 |
4.2.1 环境影响类型总影响潜力值 | 第47-48页 |
4.2.2 环境影响类型生态累积(火用)耗 | 第48-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离子型稀土开采环境负荷LCA应用 | 第50-67页 |
5.1 离子型稀土矿生产条件 | 第50-53页 |
5.1.1 生产基本情况 | 第50-51页 |
5.1.2 开采工艺 | 第51-52页 |
5.1.3 冶炼分离工艺 | 第52-53页 |
5.2 离子型稀土生产清单分析 | 第53-59页 |
5.2.1 原地浸矿工艺清单分析 | 第53-54页 |
5.2.2 冶炼分离工艺清单分析 | 第54-57页 |
5.2.3 离子型稀土生产清单编制 | 第57-59页 |
5.3 生态累积(火用)耗评价 | 第59-61页 |
5.4 环境影响类型生态累积(火用)耗评价 | 第61-64页 |
5.5 优化空间与污染控制措施 | 第64-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