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作弊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考试作弊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 第11-19页 |
(一) 犯罪客体 | 第11-12页 |
1、考试作弊犯罪侵犯了国家考试制度和考试秩序 | 第11页 |
2、具体分析 | 第11-12页 |
(二) 犯罪客观方面 | 第12-17页 |
1、国家考试的范围 | 第12-13页 |
2、不同的犯罪行为 | 第13-17页 |
(三) 犯罪主体 | 第17-18页 |
(四) 犯罪主观方面 | 第18-19页 |
1、考试作弊犯罪是故意犯罪 | 第18页 |
2、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 第18-19页 |
二、考试作弊犯罪的犯罪形态 | 第19-23页 |
(一) 本罪的停止形态 | 第19-20页 |
1、本罪犯罪既遂的认定 | 第19页 |
2、本罪犯罪未遂及犯罪中止的认定 | 第19-20页 |
(二) 本罪的共犯形态 | 第20-21页 |
1、组织作弊和帮助组织作弊 | 第20-21页 |
2、替考 | 第21页 |
(三) 本罪的罪数形态 | 第21-23页 |
1、与侵犯国家秘密犯罪的罪数问题 | 第21-22页 |
2、与渎职犯罪的罪数问题 | 第22-23页 |
三、考试作弊犯罪的司法适用 | 第23-30页 |
(一) 考试作弊犯罪的罪与非罪界限 | 第23-25页 |
1、考试作弊犯罪与违法行为的界限 | 第23页 |
2、替考行为是否一律入刑 | 第23-25页 |
(二) 考试作弊犯罪与他罪界限 | 第25-28页 |
1、与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 | 第25-26页 |
2、与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 第26-27页 |
3、与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 第27-28页 |
(三) 作弊犯罪的刑罚适用 | 第28-30页 |
1、“情节严重”的范围 | 第28页 |
2、国家工作人员是否应从重处罚 | 第28-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