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不作为诈骗行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3页
一、不作为诈骗行为的定义第13-20页
    (一) 诈骗的定义第13-15页
        1. 学界对诈骗概念的界定第13-14页
        2. 本文对诈骗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二) 不作为的定义第15-18页
        1. 学界对不作为行为的研究第15-17页
        2. 本文对不作为的界定第17-18页
    (三) 不作为诈骗行为的定义第18-20页
        1. 欺诈行为包含不作为的行为方式第18-19页
        2. 本文对不作为诈骗行为的界定第19-20页
二、不作为诈骗行为的结构第20-29页
    (一) 不作为诈骗行为的行为方式第21-23页
        1. 行为人采取隐瞒真相的方式第21-22页
        2. 隐瞒真相的程度第22-23页
    (二) 不作为诈骗行为的行为对象第23-24页
    (三) 不作为诈骗行为的行为目的第24-26页
        1. 使相对人维持或者强化错误认识第25页
        2. 使相对人陷入错误认识第25-26页
    (四) 不作为诈骗行为的行为结果第26-29页
        1. 相对人自愿处分财产第27-28页
        2. 相对人遭受财产损失,行为人取得财产第28-29页
三、不作为诈骗行为与不作为诈骗罪的区分第29-35页
    (一) 不作为诈骗行为的刑法性质第29-32页
        1. 不作为诈骗行为的刑法性质争议第29-31页
        2. 本文对不作为诈骗行为刑法性质的评价第31-32页
    (二) 不作为诈骗罪的确定第32-33页
        1. 不作为诈骗罪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法理要求相切合第32-33页
        2. 不作为诈骗罪与刑法关于诈骗罪的规定相切合第33页
    (三) 不作为诈骗行为有别于不作为诈骗罪第33-35页
        1. 法律性质不同第34页
        2. 行为人是否具有告知义务不同第34-35页
四、不作为诈骗行为与几种类似行为的区分第35-41页
    (一) 不作为诈骗行为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分第35-36页
        1. 使相对人陷入认识错误的信息重要性不同第35页
        2. 相对人对信息依赖程度不同第35-36页
    (二) 不作为诈骗行为与交易博弈诈骗的区分第36-37页
        1. 相对人错误认识的程度不同第36-37页
        2. 行为人的保证人地位不同第37页
    (三) 不作为诈骗行为与不当得利的区分第37-41页
        1. 不法主观要素的存在及其产生时间不同第38页
        2. 告知真相的义务来源不同第38-41页
结语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下一篇:生产性服务业FDI对经济增长的渠道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