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一、绪论 | 第8-14页 |
| (一)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二) 研究内容 | 第9页 |
| (三) 研究思路 | 第9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五)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 (六) 论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 二、电视旅游节目中内蒙古形象具体分析 | 第14-39页 |
| (一) 研究设计 | 第14-15页 |
| (二) 内容分析 | 第15-39页 |
| 1. 民族元素分析 | 第15-17页 |
| 2. 旅游项目分析 | 第17-18页 |
| 3. 城市现代化程度分析 | 第18-19页 |
| 4. 特产分析 | 第19页 |
| 5. 民族艺术分析 | 第19-20页 |
| 6. 民族性格分析 | 第20-21页 |
| 7. 具体区域分析 | 第21-24页 |
| 8. 旅游节目数量 | 第24-26页 |
| 9. 影响受众接收因素 | 第26-35页 |
| 10. 节目主题与涉及区域交互分析 | 第35-36页 |
| 11. 节目主题与传播者交互分析 | 第36-37页 |
| 12. 节目涉及区域与传播者交互分析 | 第37-39页 |
| 三、内蒙古旅游收入与电视旅游节目的比例关系 | 第39-48页 |
| (一) 内蒙古旅游收入与节目期数的比例关系 | 第39-40页 |
| (二) 各盟市旅游收入与在节目中出现次数的比例关系 | 第40-48页 |
| 四、电视旅游节目中内蒙古传播形象特点分析 | 第48-52页 |
| (一)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 | 第48-49页 |
| (二) 呈现内蒙古传播形象单一,民族特色突出 | 第49页 |
| (三) 涉及现代化内容中央电视台播出节目比例较大 | 第49-50页 |
| (四) 传播范围多为中国大陆 | 第50-51页 |
| (五) 节目主题相对丰富 | 第51-52页 |
| 五、电视旅游节目呈现内蒙古形象的不足及思考 | 第52-61页 |
| (一) 电视旅游节目呈现内蒙古形象的不足 | 第52-54页 |
| 1. 总体形象略显落后 | 第52页 |
| 2. 节目主题、涉及区域、传播主体分布不均匀 | 第52-53页 |
| 3. 内蒙古形象展现时段集中于夏季 | 第53页 |
| 4. 内蒙古形象传播在其他区域内宣传力度不够 | 第53页 |
| 5. 未利用电视旅游节目打出品牌 | 第53-54页 |
| 6. 未利用旅游节目增加旅游收入 | 第54页 |
| (二) 电视旅游节目中内蒙古形象呈现不足的原因 | 第54-57页 |
| 1. 内蒙古本身注重“草原文化”传播 | 第54-55页 |
| 2. 受众已形成的刻板印象 | 第55页 |
| 3. “内蒙古即草原”的媒介环境 | 第55-56页 |
| 4. 新型电视旅游节目的冲击 | 第56-57页 |
| (三) 构建电视旅游节目中内蒙古形象的思考 | 第57-61页 |
| 1. 改善内蒙古的刻板印象 | 第57页 |
| 2. 多角度设置议程,突破草原文化局限 | 第57-58页 |
| 3. 注重培养受众全面认知 | 第58页 |
| 4. 利用多媒体联动 | 第58页 |
| 5. 利用电影等为依托,宣传和构建内蒙古形象 | 第58-59页 |
| 6. 注重与其他省市电视台合作宣传 | 第59页 |
| 7. 合理规划节目播出时段 | 第59页 |
| 8. 整合旅游地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的数量关系 | 第59页 |
| 9. 打出旅游品牌,喊响旅游口号 | 第59页 |
| 10. 提升旅游业收入 | 第59页 |
| 11. 创新节目形式,邀请明星进行真人秀拍摄 | 第59-60页 |
| 12. 培养专业人才 | 第60页 |
| 13. 设置内蒙古文化展 | 第60-61页 |
| 六、结语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附录1 全部节目名单 | 第65-73页 |
| 附录2 分类栏目名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