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磁场发生器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经颅磁刺激研究背景及应用 | 第9-11页 |
1.2.1 经颅磁刺激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2 经颅磁刺激的应用领域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4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经颅磁刺激的作用机理及拓扑对比 | 第15-23页 |
2.1 经颅磁刺激的电磁场理论 | 第15-16页 |
2.2 经颅磁刺激的细胞生物学机理 | 第16-18页 |
2.3 经颅磁刺激的电路原理拓扑 | 第18-21页 |
2.3.1 TMS磁场发生器基本原理 | 第18页 |
2.3.2 传统的单相TMS磁场发生器原理 | 第18-19页 |
2.3.3 单相cTMS1磁场发生器原理 | 第19-20页 |
2.3.4 传统的多通道TMS磁场发生器的原理 | 第20-21页 |
2.4 脉冲参数可控型多通道磁场发生器拓扑的提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第23-31页 |
3.1 系统整体框图 | 第23页 |
3.2 主电路拓扑及工作原理 | 第23-25页 |
3.3 电路阶段性原理分析 | 第25-30页 |
3.3.1 充电回路分析 | 第25-27页 |
3.3.2 放电回路分析 | 第27-28页 |
3.3.3 续流回路分析 | 第28-30页 |
3.4 TMS磁场发生器的设计原则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主电路平台的搭建 | 第31-47页 |
4.1 刺激线圈的绕制及参数测量 | 第31-34页 |
4.1.1 TMS刺激线圈的绕制 | 第31-32页 |
4.1.2 线圈内阻和电感量的测量 | 第32-34页 |
4.2 储能电容的选择 | 第34-35页 |
4.3 采样电阻的选择及校准 | 第35页 |
4.4 峰值电流的计算与仿真 | 第35-36页 |
4.5 功率器件的选型 | 第36-39页 |
4.5.1 放电开关和续流二极管的选型 | 第36-39页 |
4.5.2 充电开关选型 | 第39页 |
4.6 单通道系统主电路平台布局 | 第39-40页 |
4.7 缓冲电路设计 | 第40-47页 |
4.7.1 关断过电压产生机理分析 | 第40-42页 |
4.7.2 杂散电感的确定 | 第42页 |
4.7.3 缓冲电路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 第42-44页 |
4.7.4 缓冲电路参数计算 | 第44-47页 |
第五章 控制系统设计和实验平台的测试 | 第47-67页 |
5.1 MKL25微控制器简介 | 第47-49页 |
5.2 控制信号的产生与测试 | 第49-51页 |
5.3 放电开关驱动接口电路设计 | 第51-60页 |
5.3.1 放电开关驱动器的选择 | 第51-53页 |
5.3.2 2SP0320T驱动器的工作原理 | 第53-55页 |
5.3.3 2SP0320T驱动转接板的设计 | 第55-60页 |
5.4 充电开关驱动接口电路设计 | 第60-64页 |
5.4.1 充电开关驱动器的选择 | 第60-61页 |
5.4.2 2SC0115T驱动核工作原理 | 第61-63页 |
5.4.3 2SC0115T驱动核转接板的设计 | 第63-64页 |
5.5 实验平台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4-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课题总结 | 第67-68页 |
6.2 课题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