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固碳减排潜力分析--以惠州市上沙田村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0-13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第13-19页
   ·研究区域的选取第13页
   ·样点布设及田间取样第13-14页
   ·样品处理及实验室分析第14页
   ·数据分析第14-15页
   ·技术路线示意图第15-16页
   ·论文内容框架结构第16-19页
第三章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第19-25页
   ·碳元素的分布第19页
   ·全球碳循环第19-21页
   ·受人类影响的主要温室气体第21-22页
   ·温室气体的源和汇第22-24页
   ·农业生产活动固碳减排潜力分析第24-25页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第25-29页
   ·研究区背景概况第25-27页
     ·优越的地理位置第25页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第25页
     ·类型多样的地貌地形第25页
     ·肥沃的土壤第25-26页
     ·丰富的淡水资源第26页
     ·惠州社会经济概况第26-27页
   ·研究区概况第27-29页
第五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第29-33页
   ·土地利用方式与碳蓄积量的关系概述第29页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第29-33页
第六章 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估测第33-37页
   ·土壤碳库及其研究方法第33-34页
   ·研究区土壤碳储量估测第34-37页
     ·野外样品采集第34页
     ·室内试验分析法第34-37页
第七章 研究区植被有机碳密度估测第37-45页
   ·农田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植被有机碳密度估测第37-39页
     ·农作物样品采集和生物量测定第37-38页
     ·实验分析第38-39页
   ·林地和园地的植被的有机碳密度估测第39-44页
     ·人工林碳库的生态价值第39页
     ·研究区杉木人工林碳库第39-40页
     ·人工林碳汇计量方法及进展第40-41页
     ·2009年杉木人工林植被层碳密度和碳储量估测第41-43页
     ·2000年杉木人工林的植被碳储量估测第43页
     ·研究区园地生态系统碳密度估测第43-44页
   ·研究区2000年至2009年碳储量动态变化第44-45页
第八章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第45-49页
   ·线性规划模型构建第45-46页
     ·目标函数的建立第45页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约束条件第45-46页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优化设计第46-49页
第九章 结论和建议第49-51页
   ·结论第49页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建议第49-51页
     ·退耕、退草还林第49页
     ·政府的宣传和支持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附录第55-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乐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下一篇: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四川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