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和流程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2.1 绿色交通的含义 | 第13-14页 |
2.1.1 概念 | 第13页 |
2.1.2 发展目标 | 第13页 |
2.1.3 基本特征 | 第13-14页 |
2.1.4 引入生产性功能补偿的绿色交通 | 第14页 |
2.2 绿色交通的发展(研究成果) | 第14-17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3 绿色交通的意义 | 第17页 |
2.4 国内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 第17-18页 |
2.4.1 轨道交通模式 | 第17-18页 |
2.4.2 公共汽(电)车模式 | 第18页 |
2.4.3 慢行交通模式 | 第18页 |
2.4.4 组合交通模式 | 第18页 |
2.5 国外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 第18-22页 |
2.5.1 轨道交通模式 | 第18-19页 |
2.5.2 小汽车模式 | 第19-20页 |
2.5.3 公共汽(电)车模式 | 第20页 |
2.5.4 慢行交通模式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我国中小城市交通环境因素分析 | 第22-31页 |
3.1 宏观层面因素 | 第22-25页 |
3.1.1 国家政策 | 第22-23页 |
3.1.2 地方经济 | 第23页 |
3.1.3 区位地形 | 第23-24页 |
3.1.4 用地功能 | 第24-25页 |
3.2 中观层面因素 | 第25-29页 |
3.2.1 路权的分配 | 第25-26页 |
3.2.2 城市道路网络的布局 | 第26页 |
3.2.3 道路网密度 | 第26-27页 |
3.2.4 道路的等级比例 | 第27-28页 |
3.2.5 道路的横断面 | 第28-29页 |
3.3 微观层面因素 | 第29-31页 |
3.3.1 交通枢纽 | 第29页 |
3.3.2 道路交叉口 | 第29-30页 |
3.3.3 其他道路交通设施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中小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的对策及其评价体系 | 第31-46页 |
4.1 我国中小城市交通发展的问题 | 第31-33页 |
4.1.1 城市交通规划问题分析 | 第31页 |
4.1.2 城市交通设施建设问题 | 第31-32页 |
4.1.3 规划、建设与管理脱节 | 第32-33页 |
4.1.4 交通影响评价缺失 | 第33页 |
4.2 我国中小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的对策 | 第33-38页 |
4.2.1 整合交通规划与土地规划之间的关系 | 第33-34页 |
4.2.2 优化城市道路网络的规划设计 | 第34页 |
4.2.3 强化交通工程设计、完善道路交通设施 | 第34-35页 |
4.2.4 落实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 | 第35-36页 |
4.2.5 加强静态交通设施的建设管理 | 第36-37页 |
4.2.6 引入生产性城市的思路完善绿色交通体系 | 第37-38页 |
4.2.7 提高公众绿色交通意识 | 第38页 |
4.3 中小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对策的适应性 | 第38-40页 |
4.3.1 建立适合的绿色交通评价体系 | 第38-39页 |
4.3.2 绿色交通对策适应性具体分析 | 第39-40页 |
4.4 绿色交通发展对策的效益评价 | 第40-44页 |
4.4.1 交通效益 | 第40页 |
4.4.2 经济效益 | 第40-43页 |
4.4.3 社会效益 | 第43-44页 |
4.4.4 环境效益 | 第44页 |
4.5 绿色交通发展对策的实例应用 | 第44-46页 |
4.5.1 我国绿色交通发展对策的应用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淄博市临淄区绿色交通发展对策 | 第46-62页 |
5.1 临淄区交通环境的分析 | 第46-56页 |
5.1.1 临淄区城市交通发展的宏观定位 | 第46-49页 |
5.1.2 临淄城市交通发展的中观分析 | 第49-53页 |
5.1.3 临淄城市交通发展的微观细节 | 第53-56页 |
5.2 临淄绿色交通发展对策 | 第56-62页 |
5.2.1 建立绿色交通战略 | 第56页 |
5.2.2 优化城市道路路网 | 第56-57页 |
5.2.3 完善公共交通组织 | 第57-59页 |
5.2.4 完善慢行交通组织 | 第59-60页 |
5.2.5 落实生产性交通模式理念 | 第60-61页 |
5.2.6 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主要成果 | 第62页 |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